致敬肿瘤医生

“患者群人数要满了 , 准备开第二个 。 ”每天 , 周清医生的微信里 , 患者群一定是最热闹的一个 , 这个群里 , 全部是确诊的肺癌患者 。
二十年前刚刚入行时 , 周清的老师们告诉她“肿瘤医生没有朋友” , 因为患者在确诊时大多数已是晚期 , 治疗手段有限、效果不佳 , 患者存活时间短 , 没有机会成为医生的朋友 。 但现在 , “患者朋友”逐年增加 , 进群多出群少 , 周清医生的患者里存活超过八年、十年的抗癌明星已经不是少数 。
包括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 , 在近二十年里治疗效果有了巨大的提高 , 开始朝着“慢病化”的目标挺进 。
“健康中国2030”中的癌症行动计划 , 提出的目标是:到2022年和2030年 , 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 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不低于70%和80% , 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及以上并持续提高 , 基本实现癌症高危人群定期参加防癌体检 。
如此显著的变化 , 是科学研究、药物研发和肿瘤医生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 面对恶性肿瘤 , 医生在治疗中不仅要面对疾病本身的挑战 , 还要宽慰被恐惧感包围的患者、要理解每个患者家庭的难处 , 甚至要帮助患者计算治疗的“性价比”——癌症医生的很多工作 , 超出了医疗技术的范畴 , 延展到人伦与复杂的社会心理 。
《新民周刊》采访人员在8·19中国医师节前夕 , 采访了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教授 ,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长周清教授 , 安徽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安徽省立医院集团肿瘤科主任潘跃银教授三位资深的肿瘤医生 。
从他们的经历、感想中 , 我们看到了优秀医生身上共有的特质:他们热爱着这一份充满困难和限制的职业 , 他们将与病人并肩对抗癌症作为自己的使命 , 他们在遇到挑战时总是积极面对 , 他们从救治重病患者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 , 他们不仅关注患者个体的病痛 , 还在为改变癌症整体的治疗效果而做更多的努力 。
“痛并快乐着”——肿瘤医生们不约而同地提起这句话 。
致敬 , 优秀的肿瘤医生!
林桐榆:你总会遇到肿瘤医生 , 他们并不神秘
“大家对肿瘤医生比较陌生 , 感觉很神秘 。 ”采访人员的这句话 , 让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教授很诧异:“陌生吗?不应该陌生啊 。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 很多人都可能患上肿瘤 , 每个人可能都会遇到家庭里有肿瘤患者 , 我们并不神秘啊 。 ”
致敬肿瘤医生
文章图片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教授
林桐榆教授的这番话 , 交代了中国作为“癌症大国”的大背景 , 也告诉我们肿瘤医生在“健康中国”宏伟目标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
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 , 其中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人 , 占全球23.7% 。 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中 , 按照新发病例数排列 , 前四种癌症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 。
面对如此庞大的癌症患者人群 , 每一位肿瘤医生都在从自己的角度为救治病人而做出努力 。
回忆30年前选择学医 , 林桐榆教授给出的原因很简单:“崇拜医生” 。 他回忆 , 完成医学系统学习刚刚成为肿瘤科医生时 , 尽管治疗手段有限 , 但当时医患之间的信任、医生在社会上受到的尊重 , 仍旧让他为自己的职业而自豪 。
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第一位印象深刻的死亡患者 , 是一位18岁的女孩 。 “我刚刚当上医生 , 病房里收进来一位18岁的女孩 , 广东肇庆人 。 她一个人住院 , 患的是淋巴瘤 , 持续的高烧 。 那时候没有什么药物 , 医生也没有什么治疗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