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水库养着两个村 面对旱情,村民协商错峰用水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钱江晚报
一个水库养着两个村 面对旱情,村民协商错峰用水
文章图片
63亩梯田长势不错
看着眼前这片绿油油的梯田 , 嵊州市二分田粮食专业合作社社长过永华松了一口气 。 8月底 , 这63亩梯田即将迎来丰收 。 “今年这波旱情 , 能有这样的收成 , 我真的算幸运 。 ”
这片梯田 , 种在嵊州甘霖镇的一座小山坡上 。 甘霖镇算是嵊州当地的农业大镇 , 全镇粮食播种面积达到了5.12万亩 , 原本中秋节前后 , “中秋米”即将收割 。 可是今年持续高温天 , 这个名为“甘霖”的小镇已经有40多天没迎来一场酣畅的甘霖了 。 水库见底、田地龟裂、茶树枯死 , 一万多亩农业用地遭受旱情 。
农业用水成了最大的问题 , 水从哪里来?8月22日 , 采访人员跟着当地的农业技术专家走访农户 , 探旱情 , 解水困 。
从8公里外引水灌溉
7月水泵电费花了9500元
8月22日 , 甘霖镇最高气温39℃ , 傍晚依旧酷热难耐 。 下午4点 , 采访人员跟随嵊州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赵洪来到了一处茶园 。
一个水库养着两个村 面对旱情,村民协商错峰用水
文章图片
王佰云的茶园里有约三分之一的茶树被晒死
“你看这片全晒焦了 , 今年没用了 , 要等明年新的芽抽上来 。 ”王佰云指着一排茶树说 。
王佰云是凤凰窠村的茶农 , 种了11年茶 , 还是头一年遇到这么干旱的天 。 “看眼下这个光景 , 这15亩茶园因高温缺水晒死的面积约有三成 。 ”
不只王佰云的茶园 , 甘霖镇其他农户种植的茶树、稻谷、玉米等作物都受到旱情影响 , 面积有近万亩 。
茶园对面的双经堂山就是过永华的梯田 , 景致却大不一样 , 一块块黄绿相间的稻田错落有致 。
这片梯田看似没有受到干旱的影响 , 田里种的稻子已经结出黄绿相间的稻粒 , 即将成熟 。 过永华拿着手机边走边拍照 , 嘴里念叨着:“今年种成这样不容易 , 算是丰收了 。 ”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 , 为了保住这片梯田 , 他花了多少力气 。
梯田种粮食 , 最大的问题就是水源 。 山上没有水源 , 只有建蓄水池或从异地引水 。
甘霖镇农业农村办为此专门设计了一套二级提水系统、两套水泵 , 先把山脚溪水抽至半山腰的水塘 , 再由另一台水泵把水通过管道打向山顶 。 取水后从最高处开始浇灌 , 让大部分田块都能保持湿润状态 。
这里的农业用水基本来自8公里外新昌县的黄毛屋水库 , 今年水库水位大幅下降 , 流至双经堂山下的溪水也日渐稀少 。
“水就这么一些 , 大家都要用 。 ”为了给稻子浇水 , 过永华这段时间常常凌晨一两点就起来开泵打水 , “这个点算是错峰用水 , 水流会大些 。 ”
稻子每天都要浇水“解渴” , 7月以来两台水泵就没怎么停过工 。 过永华晒了7月的电费账单——9500元 , 而正常情况一个月的电费只有3000元 。
靠同一个水库灌溉
两村种植户派代表协商用水
一个水库养着两个村 面对旱情,村民协商错峰用水
文章图片
打开水泵引水
甘霖镇有常住人口近10万 , 饮用水水源主要来自南山水库及凤凰窠水库 。 据当地气象局数据 , 6月至8月 , 甘霖镇累计降水量在360mm左右 。 也就是说 , 两个多月 , 差不多只有6天下过雨 。
目前 , 甘霖镇针对旱情 , 派出农业专家走访各个农户 , 指导抗旱工作 , 在保证生活用水的前提下 , 优先保障粮食作物的灌溉用水 。 如水源较为丰富的地块由每天灌溉一次改为两天或者三天灌溉一次 , 水源欠缺的地块采用消防水带进行喷灌 , 以此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 合理调配水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