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女护士从罹患肝癌晚期到肿瘤几乎不见,576天她经历了什么?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28日讯(采访人员江梦晴)梁怡(化名)是一名在医院工作的妇产科护士 。 27岁 , 晋升护士长的第三年 , 她确诊了肝癌晚期 。 “肝癌到了晚期在通常认知里 , 约等于没救了 。 ”梁怡觉得自己很“幸运” , 从2021年1月29日到2022年8月28日 , 与癌症抗争的576天 , 近10公分的肝细胞瘤一步步缩小到约3公分 , 今年4月切除右半肝手术后 , 肿瘤已几乎不见踪影 。
“晚期肝癌并不是无药可医 , 精准治疗正为越来越多患者带来福音 。 ”梁怡的主治医生 ,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张万广教授说 。
29岁女护士从罹患肝癌晚期到肿瘤几乎不见,576天她经历了什么?
文章图片
梁怡户外骑行 , 感受春光 。
一再“放任”乙肝朝肝癌演变
梁怡家住孝感 , 初中时 , 她被查出携带乙肝病毒 , 且家族有乙肝病史 , 外婆、妈妈也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
乙肝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 其危害不仅在于传播 , 还会持续性地对肝脏进行侵入和损害 , 有可能出现肝硬化 , 甚至肝癌的发生 。
“当时老家这边的医生说不需要吃药 , 定期复查 , 但我们一直都没管 , 后来上班比较忙就更加忽略这一块 。 ”
2016年梁怡从护理学专业毕业后 , 先在孝感当地一家医院妇产科做护士 。 妇产科连轴转是工作常态 , “想着年轻 , 要多努力一点点 , 所以在工作强度上会给自己施压 。 ”
2018年 , 梁怡晋升为护士长 , 同年肝癌“肿瘤”已在体内初见端倪 。 职工年度体检中她的身体出现异样 , 医生说胆囊上面有一个东西 , 最好去进一步查查是什么 。 学护理出身的梁怡听到是胆囊上面 , 觉得应该还好 , 并未重视 。
临近春节查出肝脏长有“鸡蛋”大恶性肿瘤
持续高强度工作的隐患在两年后爆发 。 2020年12月 , 梁怡时常感觉腰处有点不舒服 , 小便会有点发热的感觉 , 一开始以为是肾出了小问题 , 到肾脏科挂号 , 吃了一个月的药后 , 所有指标还是没下降 , 症状也没缓解 。 医生建议往肝脏这方面查查 。
确诊那天 , 梁怡一个人去医院拿的诊断报告 。 医生告诉她肝脏长了个鸡蛋大小的肿瘤 , 91毫米×77毫米 , 接近10公分 , 并且肝脏肿瘤侵犯门静脉、肝内转移了 , 已经是晚期 。 检查迹象表明2018年就可能在体内生长 。 以目前诊断 , 病人没有手术的指征 。
“那一刻心里很慌 , 还很恐惧 , 不能接受为什么是自己?也不知道过年回老家 , 怎么告诉父母 。 ”梁怡记得那天是2021年1月29日 , 临近春节 , 走出医院 , 大街小巷陆续挂起灯笼、赶忙打年货的人、商铺喜庆的音乐 , 渲染着新年氛围 , 那一瞬间梁怡突然觉得自己是这热闹世界的“局外人” 。
她呆滞地走在路上 , 仿佛丢了魂 , 不知走了多久 , 直到接到哥哥的电话 , 才绷不住哭了出来 。
“做手术或者做肝移植 , 哪种方法能给你治 , 我就去想办法 , 只要能治好花多少钱都可以 。 ”哥哥冷静坚定地说 , 并鼓励梁怡积极治疗 。
每次化疗都有种“死里逃生”的感觉
之后 , 梁怡暂停了工作 , 搬回老家住 , 孝感和武汉两点一线接受治疗 。 但2021年2月3日第一次做的碘油C-TACE介入治疗效果却并不理想 , 评价肝癌肿瘤的关键指标甲胎蛋白(APF)值 , 不降反增 , 突破了12000ug/L 。
梁怡知道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 , 但治疗完回到家 , 她总是表现得很平静 , 不敢在父母面前显露出自己心中的恐惧 , “担心他们年纪大 , 身体不好承受不了 。 ”
哥嫂为小妹的病情四处打听 , 经朋友推荐找到武汉同济医院张万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