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的危害已被证实,对代糖的炮轰为何从未停止?

本文转自:中国商报
最近“专家们”又开始建议了 , 这一次 , 是关于代糖 。
“专家们”认为 , “无糖饮料和含糖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发生方面 , 并没有本质区别 , 可能比我们喝甜的含糖饮料的危害会更大” 。 好一个“可能” , 网友们惊呼 , “这样下去 , 不知道该喝什么了” , “建议专家们不要再建议了” 。
为何新加坡对“糖”下狠手?
新加坡8月份刚刚出台严厉控糖法案 , 规定从2023年底开始 , 糖分和反式脂肪含量较高的饮料禁止进行广告宣传 , 包括咖啡店现场泡制的饮料、鲜榨果汁以及泡泡茶等 。 要求商家在实体和电子菜单中 , 标出糖分和反式脂肪含量较高饮料的营养等级 。 从2022年12月30日起 , 所有包装饮料和通过自动贩卖机出售的饮料 , 须贴上类似“红绿灯”的营养等级标签 。 禁止被列为糖分和反式脂肪含量最高的(D级包装)饮料进行广告宣传 。
新加坡出台如此重磅法案的根本原因 , 在于其难以遏制的糖尿病患病率 。 数据显示 , 新加坡全国2020年的糖尿病患病比例从2017年的8.8% , 持续增加到9.5% 。 我国的情况实际上更严峻 , 截至2019年 ,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1.16亿 , 已成全球第一糖尿病大国 。
想必巨头们坐不住了吧 , 他们请来的“专家们” , 在过去半个月 , 也许已经开始不眠不休地炮制“代糖有害论”了 。 不光炮制 , 还要送上微博热搜 , 这样才有牌面 , 才能让大家记住“糖”的好 。
饮料销量上半年同比衰退6.8%
该法案出台后 , 在中国市场也引发强烈共振 , 还上了微博热搜 。
饮料厂商们一直赖以生存的“成瘾性杀手锏”——糖 , 又一次被全社会所围观 , 虽然真正该被围观的 , 是糖后面的大企业们 。 就在法案出台的前几天 , 还有另一位上了热搜的23岁郑州女孩童童 , 因为拿某饮料当水喝直接被送到了ICU(重症监护室) 。 虽然是个案 , 却屡见不鲜层出不穷 。
对饮料企业来说 , 拿饮料当水喝的消费者 , 是最忠诚的用户 , 却被喝出一身毛病 , 喝进ICU , 结局是“最爱的人被伤得最深”?这不应单纯甩锅给个别用户自制力差 , 否则新加坡大可不必如此严刑峻法 。
从商业伦理上说 , “谁爱我 , 我就伤害谁” , 这是一种发人深省的商业逻辑 。 如果一个企业最高频的20%用户 , 贡献给了企业80%的利润 , 却成为身体最遭遇挑战的一群人 , 那么用户、企业、监管者 , 究竟是哪个环节 , 应该负主要责任呢?
在《盐糖脂》一书里 , 作者提到“糖”的成瘾性 , 堪比毒品可卡因 , 其在大脑皮层的反应是一样的 。 “在某公司内部 , 那些高管都不会将‘顾客’称为‘顾客’ , 甚至都不将他们看成‘消费者’ , 他们被称为‘重度使用者’ , 就是那些习惯每天饮用两到三罐的人” 。 “重度使用者的数量仍旧在不断激增” , 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 , 本质上就是对糖或者咖啡因具有成瘾性依赖的人群 。 请注意 , 代糖是没有成瘾性的 , 这一点“专家们”不会讲 。 在众说纷纭面前 , 在“专家们”轮番上场的嘈杂前 , 消费者最需要的 , 是一种更健康的消费环境 , 最好是以法规保障的强制性的良性环境 。
对于“重度使用者”这一企业核心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 是一种难以为继的商业逻辑 , 因为它使得“商业”这个游戏变得毫无可持续性 。
早在2017年8月 , 可口可乐等七家饮料商就曾向新加坡政府承诺 , 到2020年 , 在新加坡售卖的所有含糖饮料 , 糖分将不超过12% 。 当时也曾引发国内广泛的市场共振 , 在产品中使用更少的糖或者更健康的代糖 , 成为一大风口 。 这几年 , 一场以"糖"作为暗线的角逐 , 在饮料行业悄然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