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盐城:小田变大田,粮田更稳产( 三 )


说起农民的手印 , 很多人会联想起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 18名庄稼汉立下“生死协议” , 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 成为农村改革的鲜明标识 。
40余年过去 , 如今 , 同样是红手印 , 同样涉及农村土地承包 , 在苏北盐城一些乡村 , 农民所希望的已不止是打破人民公社统管体制的“分田到户” , 而是希望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提下开展“土地流转” ,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给少数人来种田 。
在黄尖居委会六组 , 半月谈采访人员找到了曾按下手印的77岁老人唐步英 。 她说 , 孙女嫁出去了 , 家里就剩她和56岁的儿子 。 她挽起右裤脚 , 露出腿上突起的青筋 , 说自己做了静脉曲张治疗手术 , 心脏也不太好 。 “我们家没有劳动能力 , 所以愿意把土地租出去 。 ”
戴着安全帽、在外闯荡过的村民沈志彬说 , 全家流转出去5亩多地 , 留下1亩自种地 。
半月谈采访人员在亭湖区、盐都区、射阳县走访了解到 , 许多农民都有流转土地的诉求 。 有的农户说 , 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在外务工 , 而分散流转价格低 , 因而他们愿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给村委会发包 。
与此同时 , 飞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化带来了生产力的跃进 , 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 一些想种粮、有经验、有资金的经营主体 , 则渴望能够流转更多土地 。
正是看到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期盼 , 盐城市于3年前开始在亭湖区试点推动“小田变大田”改革 。
不得强迫农民按下手印 , 是盐城推行土地流转的红线 。 不可否认 , 个别村集体在试点改革时 , 还抱着“一刀切”的思维 , 埋怨那些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民是“老脑筋” 。 针对此 , 当地以乡镇为单位对村干部开展政策法规培训 , 要求其严格遵循“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开展试点 。
苏北农民的红手印 , 让人听到众多农民渴望土地流转的心声 , 触摸到乡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条件日益成熟的现实 。 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正铿锵向前 , 在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 , “人”“地”“机械”这些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 正在使乡土迸发新的力量 , 给田野带来新的希望 。
(刊于《半月谈》2022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