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盐城:小田变大田,粮田更稳产

本文转自:新华社
上篇:小田变大田 , 粮田更稳产
半月谈采访人员段羡菊郑生竹赵久龙
地势平坦辽阔、河湖水网密布的苏北地区是国内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 “三夏”时节 , 半月谈采访人员来到有“江苏粮仓”之称的江苏省盐城市 , 目睹粮食增产增收的喜人景象 。
在拥有500多万乡村人口的盐城市 , 人均耕地面积略超2亩 。 3年来 , 在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 , 盐城市为破解农村承包土地细碎化问题 , 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和农户确权面积前提下 , 探索“小田变大田”改革 , 目前已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 。
田埂少了 , 大田多了
盐城以占全国0.66%的耕地 , 生产了全国1.1%的粮食 。 2013年 , 盐城市射阳县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曾尝试推行农户“联耕联种” , 即破除田块间的田埂 , 以打明暗桩、画线等形式标明各家界限 , 开展互助种植 。 这本质还是各家种各家的田 。 2019年 , 盐城在亭湖区试点“小田变大田” , 2021年向全市推广 。
2019年9月 , 亭湖区黄尖镇黄尖居委会六组率先开展改革试验 。 改革将原先零碎田地置换合并成流转区和自种区 , 前者是“多户一块”的大条田 , 流转给大户 , 后者是“一户一块”的小条田 , 留给小户 。
区委农办副主任刘宏伟说 , 当地在给镇村干部做培训时反复强调 , 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关系 , 不触碰政策红线 , 不搞一刀切 , 推行时要经村(居)委会全体村(居)民代表会议同意 。
并田后 , 田埂分界虽已不见 , 但原始田块位置通过测绘留存档案 , 各户土地确权总面积保持不变 。 考虑到有农户只想种自家地 , 当地不要求所有农田都调换 , 并保证所有村居都设立自种区 。 亭湖区试点镇村原有承包地35552亩 , 共分散为14312块 , 改革后调整为1873块 , 整合效果十分显著 。
半月谈丨盐城:小田变大田,粮田更稳产
文章图片
农民在盐城大丰区大桥镇川南村田间劳作
并田后 , 需通过村委会流转的大田 , 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公布、竞拍 。 半月谈采访人员在盐都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看到 , 每一宗土地承包交易基础资料 , 都完整附有每一户农民给村委会的土地流转委托协议 , 上面留有农民的签字以及红手印 。 盐城市要求流转的基本农田必须主要用于粮油生产 , 不得损坏耕作层 。
改革中 , 盐城市还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 , 开展节水灌溉 , 建设烘干中心、晒场、仓储设施 , 以优化耕作条件 , 增强土地流转吸引力 。
半月谈丨盐城:小田变大田,粮田更稳产】多赢局面逐渐形成
在推行“小田变大田”的地区 , 当地村民、种植大户和乡村干部普遍认为改革不仅保障了各方利益 , 还符合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 , 有利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
农户租金收入提高 。 “小田变大田”之前 , 由于田块远、面积小、不成片 , 农民流转土地租金较低 , 有时还会碰到少付或拖欠租金的情况 。 改革后 , 租金从过去每亩每年四五百元到如今涨了一倍多 。 这让“田转人离”的村民得以安心外出务工 , 客观上促进了规模化生产 。
大户种植成本降低 。 “小田变大田”后 , 田块置换合并 , 大多实现路相连、渠相通 , 便于开展社会化服务 , 种植成本随之下降 。 亭湖区农业部门曾测算 , 试点镇村的种粮大户种植一季粮食亩均用种量减少2.6公斤、用肥量下降5.8公斤、机用费减少80元 , 亩均小麦可以增产42.5公斤、水稻可以增产78公斤 。
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 。 参照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 不少试点村集体向承包土地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或龙头企业收取每亩50元至80元不等的服务费 , 以应对承包期间可能出现的一些纠纷及公共维护事项 。 试点村多为工商业较弱的产粮村 , 收取服务费一定程度改变了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 。 也有村没有收取这笔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