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长子县西王内村:?“领头雁”示范带动“大青椒”重振品牌

本文转自:长治日报
秋高气爽 , 长子大青椒迎来了新一轮生产高峰 。 作为长子大青椒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地 , 长子县宋村镇西王内村的优质大青椒 , 当下迎来了今年的第二茬收获季 。
走在笔直平坦的田间道路上 , 村民郭成堂的心情格外舒畅 。 今年 , 他不但租种了6个春秋蔬菜大棚 , 还自己建设了一个 , 7个大棚全部种植优质大青椒 , 按照当下的行情 , 一年下来净收入20万元不成问题 。
令郭成堂欣喜的还有 , 随着优质大青椒产业的再度崛起 , 村里对田间路、机井、通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也空前加大 , 为村民发展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
这一切改变 , 村民有目共睹 。 他们知道 , 之所以能够安心发展产业 , 都得益于村党支部的不懈努力 , 都来自于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 。
西王内村全村452户1462人 , 耕地面积1900余亩 , 村内地平水浅 , 浊漳河南源穿村而过 , 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便利 。 二十多年前 , 在全县大力发展优质蔬菜种植的大环境下 , 西王内村也发展起了颇具规模的蔬菜种植产业 。 经过多年发展 , 西王内蔬菜种植远近闻名 , 并成为长子大青椒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地 。
「“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长子县西王内村:?“领头雁”示范带动“大青椒”重振品牌
文章图片
然而 ,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 , 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长子大青椒 , 在一段时间里种植规模逐步萎缩 。 西王内村的蔬菜种植产业 , 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 曾经多年从事蔬菜种植产业的群众 , 或外出务工 , 或转向其他产业 。
守着“金饭碗” , 到处找出路 。 这样的情况 , 让群众心里憋屈 , 也让村里的党员干部坐卧不安 。 2011年 , 村里的致富能手郭晓军在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中当选新一届党支部书记 , 这一年他38岁 。 同样是靠着种菜发家的郭晓军明白 , 乡亲们之所以信任他 , 是希望他带领着大伙儿 , 把丢掉的产业再给做起来 。
郭晓军是个敢作敢为的人 。 一上任他就和村“两委”干部交心 , 只有发挥“头雁”效应 , 带领大伙儿富起来 , 村里的工作才有基础 , 党支部的战斗力才能发挥 。 他的真诚感动了大家 。 在他的带领下 , 村“两委”干部数次前往山东寿光学习最新的蔬菜种植技术 , 并最终确定继续做大长子大青椒品牌的发展思路 。
创业的艰辛 , 不在其中 , 无法体会 。 缺少资金 , 郭晓军就通过抵押自家房屋、向银行贷款、申请相关补助等方式 , 多方筹措资金110多万元 , 带头建成300多个春秋大棚 , 种植青椒、西葫芦等蔬菜 , 当年收益就突破240万元 。 稳定可观的收益 , 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热情 , 使全村迅速掀起了种植设施蔬菜的热潮 。
今年50岁的李兵 , 是最早响应党支部号召 , 种植设施蔬菜的党员之一 。 如今 , 他经营着5个蔬菜大棚 , 每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 他说:“群众吃过亏、吃过苦 , 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才会去做 。 党员干部就应该给他们做个榜样 。 ”
「“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长子县西王内村:?“领头雁”示范带动“大青椒”重振品牌
文章图片
为了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种植 , 在郭晓军的带领下 , 西王内村党支部成立了坤升种植专业合作社 , 先后流转1000多亩土地发展青椒连片种植 , 并带动本村数百名群众进行田间务工 , 实现了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的双赢 。
产量上来了 , 销路成了问题 。 郭晓军带领村“两委”干部全国各地找市场 , 先后引入厦门、深圳、汕头等地的蔬菜客商进驻西王内 , 有效解决了菜贱伤农、有菜无市的难题 。 来自厦门的戴青海已经和西王内村合作了十多年 , 他说:“我跑过很多地方 , 一年四季都在经销蔬菜 , 但像西王内村这样一心为集体的村干部 , 现在真的很少见 , 和他们打交道很爽快 。 长子的大青椒品质很好 , 很受市场欢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