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颗牙要花16万元,种牙补牙为何这么贵?( 二 )


钟先生称 , 国外种植体的鼻祖是瑞典品牌 , 表面处理技术很先进 , 使种植体和牙槽骨能很好结合 , 但是短期内 , 国产和进口种植体看不出明显技术差别 。 目前 , 种植体主要采用进口材料 , 但牙冠基本都是国产的 , 要么是陶瓷要么是烤瓷 。
“‘进口'二字已经成了牙科诊所的品牌 , 是恶性竞争的表现 。 ”作为汉口一家牙科诊所的老板 , 罗鹏的另一个身份是牙科材料经销商 。
在罗鹏看来 , 种植体用进口还是国产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一种营销手段 。 在患者不懂行的情况下 , 称进口和国产牙材料差距很大 , 但事实并非如此 。
罗鹏认为 , 现今补种牙国产材料基本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 过去进口材料质量超过国产 , 但现在还真不一定 。
罗鹏称 , 国产产品只是缺品牌效应 , 进口的牙材料也值不了那多钱 , 主要是卖“血统” , 至少95%没有吹嘘的那么好 。
罗鹏举例:氧化锆材料 , 美国称之为泽康氧化锆 , 欧洲称为拉瓦氧化锆 , 主要是种植技术领先而不是材料领先 。 国内外牙材料都差不多 , 少数材料有特殊适应证 , 如进口材料氧化锆的颜色种类多 , 可以订制任何一款义齿颜色 。
“要进口的还是国产的?这句种牙补牙第一问至少持续了30年 。 ”罗鹏推算 , 国产种植体价格并不高 , 使用者不多 , 而进口材料价高使用者也多 , 之所以几十年不变询问国产还是进口的 , 不仅是市场因素 , 这背后也有进口产品强大的资本和科研支撑 。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9年刊发的专家文章《中国口腔种植的40年》中介绍:我国口腔种植行业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 , 是临床使用的90%以上的牙种植体均源于进口 , 价格居高不下 , 究其原因 , 一是国产产品加工工艺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 二是部分消费人群盲目迷信进口产品 , 三是进口产品特别是韩国产品大幅度降价的冲击 。
口腔种植学是20世纪口腔医学最重要的高科技成果之一 。 中国口腔种植学也是“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
据介绍 , 种植牙作为一种缺失牙修复技术 , 因其具有不损伤邻牙、牙齿功能恢复较好、异物感较小等优势 , 被认为是缺牙者首选的修复方式 。 种植一颗牙齿 , 主要材料包括种植体(钛钉)、牙冠等 , 费用则包括种植体、种植基石、牙冠、麻醉、缝合修复、手术费、CT费等 。 曾有机构预测 , 到2030年中国的种植牙市场规模将超过3200亿元人民币 。
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牙科耗材经销商告诉长江日报采访人员 , 国内种植体市场中 , 进口品牌占比约达90% , 虽然价格高 , 但利润也更丰厚 。
根据这个经销商介绍:中高端种植体以瑞士的ITI、美国的Bicon、瑞典的Astra等为代表 , 单颗在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的售价(含手术费)在1万元到1.5万元之间 。 低端种植体主要以韩国的登腾品牌为主 , 单颗在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的售价(含手术费)大约在5000元到5500元 。 加上牙冠 , 从烤瓷到进口全瓷 , 价格约为1000元到5000元不等 。
“用进口材料种植牙费用每颗可轻松突破2万元 , 而耗材拿货价格只需要几千元 。 ”这个经销商说 。
对于进口种植体很走俏 , 罗鹏认为主要是患者对技术的认知不足 。 他同时称:“牙科医生要回归医疗技术本质 , 不能为了利润拿进口做噱头盲目营销进口材料 。 ”
中外材料差异肉眼根本看不出来
9颗牙要花16万元,种牙补牙为何这么贵?
文章图片
某牙科医院墙上张贴的种植牙和全瓷牙图解 。 采访人员杨佳峰摄
20年前 , 国内牙材料研发落后 , 让在日本留学的游志雄深有感触 。 2013年10月 , 游志雄回到母校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任教 , 并将研发目标瞄准牙材料——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 , 让“种牙补牙第一问”失去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