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个玉米幼穗2600公里接力育种

960个玉米幼穗2600公里接力育种】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960个玉米幼穗2600公里接力育种
文章图片
九月二日 , 在崖州湾科技城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 , 科研人员观察培育的玉米植株幼苗 。 见习采访人员王程龙摄
■本报采访人员徐慧玲李梦楠
9月2日10时许 , 走进位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3号楼的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生物) , 科研人员早已开启了一天的忙碌 , 查看、记录玉米幼苗长势 , 分析、整理、核查实验数据 , 几十名科研人员各司其职 , 忙而有序 。
三亚本轮疫情发生以来 , 三亚市崖州区、三亚崖州湾科技管理局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 , 建立多重保障机制 , 为园区科研院所、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 , 确保疫情管控期间科研工作不停歇 。
一场跨越2600多公里的种子“接力赛”
“一粒小小的种子 , 研发流程涉及各地 , 物流的通畅直接关系研发的可持续性 。 ”9月2日 , 看着从2600多公里外运来的玉米幼穗经过剥胚、侵染、诱导愈伤、筛选、再生等实验后 , 已经开始生根 , 隆平生物总经理吕玉平长舒了一口气 。
时间回拨至8月1日 , 三亚疫情发生后 , 吕玉平忧心忡忡 , 2600多公里外的玉米幼穗是否能按时运到三亚 。
玉米幼穗外植体是研发的“原材料” , 没有适龄玉米幼穗 , 生物育种研发“无米下锅” , 产品研发链会受到较大冲击或中断 。 “如果玉米幼穗断供 , 科研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 进而将直接影响今年的南繁育种 。 ”隆平生物研发经理李涛说 , 科研育种停不下来 , 即便是停一代 , 都会影响到前面多年的努力 。
疫情之下 , 960个玉米幼穗的“接力赛”中 , 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递上“关键一棒”:
第一回合:
“8月2日 , 我们与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沟通 , 确保防疫安全前提下 , 紧急申请科研保障临时车证 , 保证空运到三亚的玉米幼穗能顺利运到实验室 。 ”吕玉平回忆 , 8月5日 , 从甘肃定西出发的600个玉米幼穗顺利运至三亚 , 他驱车将玉米幼穗接到了实验室 。
第二回合:
8月13日8时 , 360个玉米幼穗从甘肃定西发货 , 几经辗转 , 8月14日12时 , 到达海口美兰机场 。 “多亏了崖州区、科技城管理局的多方协调 , 我们顺利将360个玉米幼穗从海口运送至实验室 。 ”吕玉平向海南日报采访人员展示了3张不同时间的重点项目保障车辆通行证 , “历时30小时 , 跨越2600多公里 , 我们顺利完成这场种子‘接力赛’ , 这为研发赢得宝贵的时间 。 ”
一粒玉米种子的新生之旅
“根据最大口径测算 , 第一批600个玉米幼穗可以培育出2000株苗 , 其中1000株符合分子标准的苗 , 250株能够到温室 , 100株用于载体或产品研发评估 , 50株终选做测交种 , 25株进入法规和2023年大田评估 。 ”吕玉平说 。
8月是玉米外植体供应、转化的最佳时机 。 接过“接力棒” , 为抢时间 , 隆平生物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纷纷加入一起剥玉米苞叶的行列 , 为转化工作做准备 。
在隆平生物一间遗传转化实验室 , 实验员易金麒正在剥胚 , 并进行侵染工作;另一名实验员曾凯低着头 , 只见他用解剖刀轻轻将经过共培养、预培养后的玉米幼胚挑选出来 , 再放置到另一个培养皿中 。 “这是玉米幼胚的第一筛选阶段 , 过段时间 , 还要进行二次筛选 , 才能进入到再生出苗实验环节 。 ”曾凯说 。
“隆平生物的玉米材料研发过程环环相扣 , 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最后的结果造成影响 。 ”隆平生物分子生物学部门总监李晓娇说 , 她的核心工作之一 , 就是给再生出苗的玉米植株进行分子检测 , 筛选出符合商业化标准的转化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