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么吃药是在“服毒”

本文转自:枣庄日报
警惕!这么吃药是在“服毒”
文章图片
现在很多人都会在家里备一些常用药 , 尤其是老年人 , 基础疾病多又不喜欢去医院 , 经常在家里自行服药 。 但需要注意的是 , 家庭用药存在着很多误区 , 稍不留意不仅无法缓解病痛 , 还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
常见误区一:药物选用凭感觉
有的老年人抱着“久病成医”的心态 , 觉得自己对自己的身体十分了解 , 对病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判断 , 故当身体出现不适时 , 往往会根据自身“经验”或邻居们的经验来判断病情 , 擅自用药 。 调查发现 , 有相当一部分老年患者存在凭感觉用药的情况 。 例如 , 老年人在家中突然感觉腹痛 , 在并不知道病因的情况下 , 就当作胃病犯了 , 自行使用镇痛药或胃药对付 , 但这有可能会掩盖一些急腹症或心血管问题 , 导致病情延误 , 甚至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
常见误区二:药物重复使用不知道
很多药物往往具有多种功效 , 有的药物功效是一样的 , 只是形状或生产厂家不同 , 或主要对应症状有所差别 , 或适用人群不同 。 例如 , 对乙酰氨基酚有片剂和水剂 , 片剂适合成年人服用 , 水剂适合婴幼儿服用 。 此外 , 不同药物可能含有同一种成分 。 有的老年患者认为吃的药物种类越多 , 病情就会好得越快 。 但很多老年人根本无法区分各种药物是否含有相同成分 。 如果只是一味地加药 , 很可能会因为吃的药物中某种成分过多而给身体带来其他损伤 。 例如 , 对乙酰氨基酚摄入过多会导致肝功能损伤 。
常见误区三:迷信保健药和广告药物
现在很多老年人都非常关注养生类节目 , 或相关信息和广告 。 但因为对那些过度宣传无从辨认 , 导致有的老年患者偏听、偏信广告药物 , 认为最新的、最贵的药物才是治病的最好药物 。 结果 , 这些言过其实的药物不仅会影响疾病的治疗 , 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
常见误区四:滥用抗生素
部分老年患者在发生流鼻涕或打喷嚏后 , 不管体温是否达到用药标准 , 就随意使用抗生素;或体温刚超过37℃ , 在不知道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就随意使用抗生素 。 有研究表明 , 盲目地使用抗生素治疗非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 , 不但不能治疗疾病 , 还会造成细菌耐药 , 甚至出现超级细菌 , 当身体真正由细菌感染出现炎症时再使用抗生素治疗 , 就无法起效了 。 不仅如此 , 滥用抗生素对人体也有损伤 。 药物在到达病灶之前需要经过一系列代谢过程 , 增加了很多代谢产物 , 这些代谢产物对肝、肾等脏器有一定危害 。 因此 , 抗生素的使用应谨慎 , 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
常见误区五:药物更换过频或突然停药
任何一种药物的起效都需要一定时间 , 不是一蹴而就的 。 道理大家都知道 , 但有时候却急于病情好转而频繁地更换药物或不遵照医生的嘱咐擅自对药物进行加量 。 此外 , 不少老年人在发热后经常是体温刚恢复正常就不再吃药 , 殊不知 , 此时身体内的病菌并没有完全清除干净 , 停药后病情可能会出现反复 。
警惕!这么吃药是在“服毒”】目前 , 随着线下买药和社区买药越来越便捷 , 老年人的用药安全问题正在逐渐凸显出来 。 作为家人 , 要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用药安全 , 对老年人的用药进行监管和督促 , 避免因为用药错误而带来更大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