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去 把科技“种”在田间地头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白露刚过 , 位于阜阳市颍泉区闻集镇钱老家村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百亩示范区 , 满眼绿意 。
成片的玉米地里 , 两个身影格外醒目——牛峰佝偻着身子 , 正对着钱鑫磊嘱咐注意事项:“离成熟还有25天左右 , 收获尽晚不尽早……”一直在认真听的钱鑫磊 , 瞥见牛峰的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 。
沉下去 把科技“种”在田间地头
文章图片
俯瞰闻集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百亩示范区 。 人民网苗子健摄
今年还未满30岁的钱鑫磊 , 和农业打交道已经整9个年头 , 如今是阜阳红旗农业综合服务合作社的副理事长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自从牛叔来了之后 , 困扰他的很多玉米种植难题迎刃而解 , 最能体现的 , 就是亩均产量从过去的400公斤提高到了500公斤 。
“过去玉米种植品种多且杂 , 每年种了收、收了种 , 也没个统一标准 , 有时候甚至是盲目选种 。 ”钱鑫磊回忆道 , 认识牛叔之前 , 玉米收得早 , 子粒含水量高 , 易出现霉变 , 容重和干粒量也都达不到预期效果 。
钱鑫磊面临的玉米种植问题 , 折射出当时闻集镇的农业发展状况: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 和市场发展需求不对路 , 一年忙到头 , 收下来的粮食卖不上价 , 农民难以实现既增产又增收 。
如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 同时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早在2018年 , 阜阳市就组织开展了科技特派员下乡活动 , 通过农业科技人才进村入户 , 为“三农”问题把脉问诊 。
沉下去 把科技“种”在田间地头
文章图片
牛峰(左一)在田间地头帮扶指导 。 人民网苗子健摄
当时在阜阳市农科院玉米中心的牛峰作为第一批科技特派员 , 就被派到颍泉区 , 开始他的科技帮扶 , 解决农民产业难题 。
打那以后 , 牛峰就成了闻集镇村民口中的牛叔、牛老师、牛专家 。 他利用科技知识帮助农户发展示范产业 , “做给农民看 , 带着农民干 , 领着农民赚” 。
品质得到提高 , 自然价格就迎来上涨 , 关键是产量还得到了15%的增长 , 这让村民们对牛峰是刮目相看 。
此后数年 , 牛峰的身影总是出现在闻集镇 , 他帮着指导耕种、改良品种 , 带着调整结构、发展种植 , 几年下来 , 不只是农户实现稳产增收 , 种粮大户也跟着从中受益 。
来到闻集镇之后 , 牛峰还承担了适合本地生态气候条件的品种推广 , “我们选用高产、抗病、抗逆的品种 , 以精细播种为保障 , 确保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 同时加强病虫草害防控 , 做到适时晚收 。 ”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 , 个头并不高的牛峰 , 随后剥开一朵玉米棒 , 从果穗到子粒 , 从株高到株型 , 再到株茎和叶片的角度 , 他边讲解边示范边指导 。
“现在我们在帮助农户选取品种和推广产品上 , 都更加重视用科学分析结果‘说话’ , 为啥?科学数据不含糊 , 也更有说服力 。 ”牛峰坦言 。
自从成为闻集镇的科技特派员 , 一月两次的送技术下乡 , 是牛峰雷打不动的日常 , 不论农忙或农闲 , 总是要来到村里 , 和农户们一起说道说道 。
“跟农业打交道 , 离不开土地 , 只有不断走进田间地头 , 才能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资料 , 才好对症开方 。 ”作为土生土长的阜阳人 , 牛峰对这片土地有着独特的感情 , “乡亲们需要什么 , 我们就带来什么;乡亲们缺少什么 , 我们就补足什么 。 ”在牛峰眼里 , 身为一名科技特派员 , 服务乡亲 , 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种植技术和经验 , 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