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廖正银:帮乡亲看病是我的举手之劳( 二 )


我接手过一位新疆的病人 , 他是肝癌患者 , 来找我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肺转移、骨转移 。 我为他做了介入治疗 , 回去之后 , 他的生活质量很好 , 还能照常上班 。 我去新疆讲课时 , 他一定要带着我去逛一逛 。 三年后癌细胞在他肺部弥漫性转移 , 这种状况下连呼吸都很难 。 去世之前的两个小时 , 他给我打了一通电话 , 但当时我正在手术 , 没有接到 。 最后他女儿专门找来了 , 对我说 , 他父亲当时想打电话对我表达感谢 。 我跟家人提起这件事的时候 , 我的眼眶一下湿润了 。 你能想象 ,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吗?这是病人在临死之前都忘不了你的那种感觉 。
我跟我家人提起这件事的时候 , 真是忍不住要掉眼泪 。 你能想象 ,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吗?这是病人在死亡之前都忘不了你的那种感觉 。
您的许多病人表示 , 您特别为患者着想 , 有时做完检查顺手就治疗了 , 帮他们节省了时间和金钱 , 这是您的习惯吗?
廖正银:其实我觉得医生的权利很大 。 医生掌握着病人的时间、钱财要怎么使用 。 那么当医生有了这么大的权利之后 , 要怎么办呢?除了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医院的管理规章之外 , 医生本身的素质也很重要 。 我们当医生 , 从上学的时候就要学习希波克拉底誓言 , 救死扶伤 , 要有善良之心 , 这应该是基本要求 。 不管你怎么干 , 都要以病人为优先 。
从医31年 , 您感受到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廖正银:今非昔比 。 我现在经常跟学生讲 , 我们现在比以前好多了 , 不是说技术能力比以前高 , 是以前条件不好 。 比如我们做肝癌的治疗 , 要在肿瘤的供血动脉插管 , 要插得越精细越好 。 以前我们用导管 , 用的是进口6F(F , 导管尺寸的量度单位 , 1F=1/3毫米)的导管 , 当时国内生产不出来 , 这个导管直径大 , 又硬又粗 。 现在我们使用国产的微导管 , 都是2.4F的 , 还有更细的 , 又柔软又好用 。
那个时候 , 医生的“水平差” , 不是能力不够 , 而是因为条件不够 。 比如肝癌 , 现在 , 很多肝癌病人能活10多年 , 但在我刚刚大学毕业的那个年代 , 肝癌是要命的 , 是“癌中之王” , 生存期一般都是3~6个月左右 , 几十年过去 , 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
我常跟学生讲 , 医学在不断进步 , 三天不学习都落后了 , 即便读到博士毕业 , 还是会有很多知识没有掌握 。
“三天不学习都落后了” , 您认为自己还有什么要学习的地方?
廖正银:怎么让老百姓少受痛苦 , 少出钱 , 获得更好的治疗 , 这是我要追求的 。 我在华西医科大学读了硕士、博士 , 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做博士后 , 当时还想到国外去看看 。 1998年和2013年 , 我又到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和美国霍普金斯医院学习 , 想看看和我们国内相比 , 在临床技术上到底有什么差别 。 医学在不断进展 , 不可能穷尽一切知识 , 只能尽可能学习更多 。 从当时来看 , 我们在一些领域和国外有差距 。 但是近年来 , 在很多领域我们已经差距很小甚至领先了 。
未来医学对于肿瘤治疗有两个方向 , 一个是生物靶向治疗 , 一个就是微创化 , 肿瘤微创治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要重视人才和基层医院建设
很多乡亲向您求助 , 一方面说明对您的信任 , 另一方面 , 您是不是也能感受到基层医院跟大医院的差距?
廖正银:我遇到过一位这样的病人 。 他当时很年轻 , 30多岁 , 高血压好多年 , 他做了多项检查 , 辗转去医院看医生 , 治疗结果不是很好 。 我看了他的片子 , 发现他患的是非常微小的肾上腺功能性腺瘤 , 这个肿瘤一般只有两三毫米 , 稍不注意就会漏看 。 肿瘤是良性的 , 但它会导致继发性的高血压 , 后来他做了手术 , 做完之后血压就降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