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国肝素制剂加速全球化发展步伐

你知道吗?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手术 , 都可能会因手术创伤和麻醉而激活凝血系统 , 加之术后卧床血流变慢 , 血液会形成高凝状态或者悄悄形成血栓 , 如果不进行合适的抗凝治疗 , 血管通路可能因此堵塞 , 最后成为夺去生命的“恶魔” 。
肝素的发现和应用
肝素是一种临床常见抗凝剂 , 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心肌梗死、心血管手术、心脏导管检查、体外循环、血液透析等 。
【全球化|中国肝素制剂加速全球化发展步伐】1916年 , 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工作的二年级医学生Jay McLean , 在进行体内促凝血物质效价测定的专题研究时发现 , 多种组织的提取物有促凝作用 。 可出乎意料的是 , 肝脏提取物不但不促凝 , 反而可阻止血液凝固 。 当时 , 人们认为这种抗凝物质只存在于肝脏 , 故取名为肝素 。
1937年 , 加拿大人查斯从动物的肺组织提取物中分离并纯化出肝素 。 自从有了从牛肺组织中提取肝素的技术 , 才有了肝素的大规模生产 。
1938年 , 研究者开展了第一项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试验 , 肝素预防血栓形成获得成功 。 在被发现20多年后 , 肝素才正式成为预防血栓栓塞的手段 , 并逐渐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 。
普通肝素(UFH)具有很好的抗凝疗效 , 但易发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风险(1%) , 还有骨质疏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 , 并且需要监测凝血指标 , 临床应用不方便 。
随着1987年低分子肝素(LMWH)的问世 ,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 LMWH保留了普通肝素原有的抗凝作用 , 却减少了出血风险 , 且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 , 其生物利用度和临床治疗效果都显著优于普通肝素 。
至今 , LMWH仍被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 , 而且由于其结构复杂 , 尚未实现人工化学合成 。 目前 , 从猪小肠黏膜中提取的肝素跟人体肝素的分子结构一致 , 已经成为肝素产品最主流的来源 。
中国成为肝素制剂的原料供应大国
肝素的生产过程工序复杂 , 从健康猪小肠到肝素原料药要经过多个步骤 , 是不断提取和纯化的过程 。 另外 , 由于中国和美国的屠宰习惯不同 , 中国屠宰后的猪小肠内常充盈食物 , 因此用欧美常用的生产工艺无法在中国复制出良好的效果 。
20世纪80年代 , 中国的糖生物化学家摸索出一整套全球领先的肝素提取纯化技术 , 并开始逐步向欧美提供肝素产品的原料药 。
由于拥有领先的生产工艺和严苛的质检体系 , 来自中国深圳的海普瑞的生产线多次顺利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现场检查 , 成为美国标准肝素制剂唯一的原料药供应商 。 当时 , 美国95%以上肝素制剂的原料来自海普瑞 , 就此奠定了中国肝素原料药质量全球领先的地位 。
2009年 , 美国FDA为确保肝素产品的质量和防止潜在的污染 , 美国药典委员会对肝素产品采用了新的质量控制方法 , 并对药典进行了修订 。 海普瑞有幸参与其中 , 贡献了肝素原料药生产方面的经验和建议 。 修订后的美国药典标准已于2009年10月1日公布生效 。
复杂的生物制品 ,
无法进行简单替换
与普通肝素相比 , LMWH具有更长的半衰期、更可预测的抗凝血反应和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首选药品 。 但由于它是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的生物制品 , 因此其对原料和生产条件的变化敏感 , 对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要求高 , 过程中出现任何差错都可导致免疫原性风险 , 所以无法简单地进行临床替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