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民医院:让百姓“病有良医”

在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手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庄永青的办公室里 , 有一本泛黄的聘书 。 这本聘书见证了32年前的一幕 。 当时 , 年仅28岁的他被医院聘为显微外科副主任 。
“那时我只是一名住院医生 , 24小时随时待命 , 是级别最低的医生 。 真没想到自己会被一下子提拔为科室副主任 。 ”庄永青透露 , 当时医院提拔了一批30岁左右的年轻人 。 这些人中 , 有临床一线的医生 , 也有行政人员 。 他认为 , 正是深圳市人民医院敢于打破常规 , 不论资排辈 , 才让想有一番作为的年轻人有了盼头 。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医院 , 深圳市人民医院从来都不缺乏开拓的勇气 。 尤其是近十年来 , 该院紧抓“三名工程”、高水平医院建设 , 以及“双区”建设、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 ,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 勇于破解瓶颈制约 , 实现跨越式发展 。
与2012年相比 , 如今 , 该院年门急诊总量从279万人次增加至393万人次 , 年出院量从6.79万人次增加到12.83万人次 , 年住院手术量从2.23万台次增加到4.06万台次 。 在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全国排名第60名 , 再次获评A+等级 。 近日 , 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耿庆山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说:“‘病有所医’不难 , ‘病有良医’却不容易 。 当院长要做3件事:打造医生品牌 , 培育学科品牌 , 形成医院品牌 , 让深圳百姓‘病有良医’ 。 ”
深圳市人民医院:让百姓“病有良医”
文章图片
为急危重症患者兜底
深圳市发布的《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 , 到2025年 , 深圳市将实现“更高的健康水平、更优的医疗服务、更好的医疗保障、更强的科教支撑”规划目标 , 建成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流的健康城市和国际化的医疗中心城市 。
耿庆山清楚 , 在这一规划的指导下 , 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 最终是要打造“老百姓满意的医院” 。 而老百姓的满意 , 首先来自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感 , 来自于一个个高水平专科的临床医疗服务能力 。
在专科建设上 , 耿庆山牢牢把握两个方向 。 他说:“一是急危重症、疑难杂症患者的救治 , 按照‘先救命 , 再治病’的总体要求 , 为医疗服务提供强有力的兜底保障;二是整体医疗建设 , 破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诊疗局面 , 强化学科融合 , 建立学科群 , 强化整体化诊疗照护 , 以患者为中心 , 同时落实医学人文关怀 , 推动学科平台化建设发展 。 ”
今年4月11日中午 , 深圳市人民医院首例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术在手术室内进行 。 据介绍 , 这是全国首台心房静止心肌病患者CCM植入手术 。
接受手术的是一名38岁罹患罕见病的女性 。 她曾因卒中在外院被诊断为病窦综合征 , 而后被植入永久起搏器 。 之后 , 该患者反复因动脉栓塞住院 , 但均未明确原因 。 2020年3月 , 患者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胸痛中心收住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 被诊断为心房静止LMNA基因变异扩张型心肌病 。 经基因诊断 , 她被进一步明确为LMNA基因变异引起的心肌病累及传导系统及左心功能 。 此后 , 深圳市人民医院对患者开展规律跟踪随访 , 但其心肌病仍在发展 , 两年时间心脏逐渐增大 。 心功能恶化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 活动后气促 , 治疗上无有效方案 , 同时心脏移植供体稀缺 。
当时 , CCM进入中国不久 。 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董少红教授的带领下 , 副主任医师梁新剑组织科室全员讨论 , 向医院申请为该患者植入CCM 。 该院迅速开通器械入院绿色通道 。 CCM的植入是在室间隔植入两根电极 , 电极的定位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 经过团队精心准备 , 手术过程顺利 ,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