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PD-L1/TGFβ双抗,恒瑞医药不想为默克的失败买单

Fastfollow策略有风险 , 入市需谨慎 。
药企在享受fastfollow战略带来的便捷的同时 , 也需要承担它所并存的风险 。 关于这一点 , 跟随PD-L1/TGFβ双抗研发的国内药企们想必深有体会 。
随着领头羊默克4次折戟 , PD-L1/TGFβ双抗的未来充满变数 。 如何抉择 , 成为各大follow选手的选择题 。
领头羊恒瑞医药给出的答案是:死磕 。
过去一年 , 恒瑞医药不仅继续投入1亿多元研发费用;日前 , 更是开启PD-L1/TGFβ双抗SHR-1701与SHR-A1811联合疗法的探索 。
SHR-A1811是一款followDS8201的HERADC , 被恒瑞医药寄予厚望 。
看得出来 , 在转型关键期 , 恒瑞医药极其渴望PD-L1/TGFβ双抗能够取得成功 。
虽然该联合疗法目前只是多个未知数的碰撞 , 最终能否成功需要时间给出答案;但恒瑞医药脑洞大开去寻找最优解的思路 , 某种程度上值得肯定 。
毕竟 , 创新药研发不仅需要扎实的科研工作 , 更需要灵敏的创新思维去寻找最优解 。
当然了 , 不管创新思维如何灵敏 , 药企一切的出发点都应该是: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 , 商业效益是此基础上自然取得的 。
如果两者颠倒 , 那就不是治病救人了 。
/01/充满悬念的“Follow”
要说在哪些产品的“follow”上 , 恒瑞医药遭遇了巨大挑战 , PD-L1/TGFβ双抗必然上榜 。
通过阻断PD-L1和TGF-β两条信号通路 , 或许能够起到解除人体免疫抑制 , 恢复机体免疫杀伤能力的作用 , 起到1+1>2的效果 。
2018年的ASCO大会 , 凭借优秀的早期临床数据 , 德国默克研发的PD-L1/TGFβ双抗M7824一时名声大噪 。 看起来 , 这是“PD-12.0”的潜力选手 。
对于国内药企来说 , 这是千载难逢的follow机会 , 自然不会错过 。 在默克之后 , 包括普米斯生物、君实生物、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等国内药企纷纷入局 。 其中 , 遥遥领先的正是恒瑞医药 。
但即便默克早期临床数据优异 , PD-L1/TGFβ双抗能否成功 , 依然充满变数 。
PD-L1靶点的成药性已经过充分验证 , 但TGF-β前景依然存疑 , 其复杂的机理导致该靶点单药效果一直不佳 。 因此 , 双抗机制只是TGF-β靶点成药路上的一个探索方向 。
让人不安的是 , 这一方向注定充满挑战 。 因为 , 带领全球药企入坑的德国默克 , 已经接连“翻车”了 。 2021年 , 默克遭遇4连跪:
先是1月份 , 默克在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实体瘤二期临床、和非小细胞癌三期临床宣告失利;
接着是3月份 , 默克又宣布该双抗单药二线治疗BTC(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道癌)的II期临床试验反差;
最后在8月份 , 由于未达到总生存率终点 , 默克又终止了M7824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一线治疗BTC患者的研究 。
如果说只是在个别适应症的临床中出现失败 , 或许只是偶然事件;但不到8个月时间 , 在多个适应症中出现翻车现象 , 这注定很难用偶然去解释 。
不得不说 , 领头羊默克给PD-L1/TGF-β的药物研发蒙上了一层阴霾 。 时至今日 , 双抗究竟是不是TGF-β靶点的解药 , 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 。
但可以看到的是 , 默克对于PD-L1/TGF-β的研发热情已大幅下降 。 这对于快速跟进的恒瑞医药来说 , 无疑是一个巨大不小的打击 。
/02/持续头铁的恒瑞
M7824出师不利 , PD-L1/TGFβ失败的几率大大提升 , 对于follow的药企来说 , 面临抉择时刻:究竟是放弃治疗及时止损?还是头铁继续冲?
恒瑞医药的答案是 , 大力出奇迹 。
去年9月份 , 恒瑞医药在PD-L1/TGFβ双抗领域投入的研发费用为2.22亿元;截至今年10月份 , 这一数字已经上升至3.4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