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健身的同时,别忘了休息恢复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努力健身的同时,别忘了休息恢复
文章图片
超量恢复过程示意图
省体科所马森
在赛场上 , 每位运动员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训练 , 但能拿到冠军的 , 往往是恢复最好的那一位 。 日常健身中 , 会休息会恢复的健身爱好者 , 往往精力更充沛 , 损伤更少 , 锻炼能够持续和规律 , 还可以承受更大的运动强度 。
我们也常常听到“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 , 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 。 ”为什么休息恢复有这样的效果呢?这里就要说一个经典术语“超量恢复” 。 超量恢复是指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 , 人体会发生疲劳 , 但如果负荷合理 , 休息得当 , 经过一段时间后 , 运动能力不仅可以恢复到原有水平 , 甚至会超过身体原有水平 。
这里结合三个关键词和一幅图来帮助我们理解超量恢复过程 。
疲劳:运动消耗大量的能源物质、对身体、组织造成微损伤、降低神经兴奋性 , 是身体机能暂时降低、削弱的过程 。 它经过适当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 。
恢复:是指修复先前微损伤 , 疲劳缓解 , 机体逐渐回复到原有状态 。 运动结束后 , 通过补充营养物质、休息、睡眠 , 体内物质合成速度大于分解速度 , 身体机能逐渐恢复 。
超量恢复:运动后能源物质和身体机能状态 , 不仅要恢复到原先状态的水平 , 并且还能有所增强 。
训练不足情况下 , 超量恢复水平低 , 导致机体状态和运动表现提升不明显;训练过度情况下 , 疲劳程度大 , 机体恢复时间长或难以恢复到原先状态水平;合理训练条件下 , 适宜的运动负荷刺激产生疲劳 , 机体通过恢复 , 逐渐达到合理水平的超量恢复状态 。 经过多次、及时的、新的训练刺激的影响 , 超量恢复实现累加 , 最终身体机能状态和运动表现就会产生明显提升 。 另外训练刺激时机也影响超量恢复过程 , 过早的施加新的训练刺激会使超量恢复不足 , 过晚的训练刺激也不能及时与先前超量恢复效果叠加 。 因此 , 合理安排和控制运动锻炼负荷是产生超量恢复的基础 , 而休息恢复是产生超量恢复的必要部分 , 也是任何锻炼计划中重要的组成内容 。
既然它这般重要 , 我们日常健身锻炼应该怎么做?
我们可以在运动几个不同的阶段关注恢复:包括运动时恢复;运动后恢复;长期恢复 。
运动时或运动过程的休息恢复 , 主要指间歇 , 或者说组间休息 , 与从事运动时的能源物质消耗生成关系密切 。 不同能源物质在运动时的消耗速率和恢复时间是不相同的 , 而不同类型运动对消耗能源物质的要求不同 , 在锻炼过程中 , 如何选择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以保证完成运动量 , 又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 , 是值得关注的 。
以抗阻训练为例 , 增大肌肉力量为目的 , 需要保证足够休息时间 , 以恢复肌肉力量和中枢神经状态 , 确保能使用最大的训练负荷来训练 。 组间休息2-5分钟都最有利于绝对力量的增大 。 增加肌肉围度为目的 , 组间休息1-2分钟 , 能增加睾酮和生长激素的生成量 。 以增加爆发力为目的 , 主要练习组间休息至少2-3分钟 , 辅助练习组间休息1-2分钟 。 以增加肌肉耐力为目的 , 这类训练一般都使用每组15-20次的重复次数 , 建议组间休息1-2分钟 。 对于使用稍大负荷的 , 比如每组10-15次的方案 , 建议组间休息小于1分钟 。
在间歇训练中 , 特别是参与游泳 , 跑步等运动项目 , 间歇训练包含了数次的中、高强度运动 , 并以休息或积极恢复的方式进行间歇 。 这个过程 , 训练被分成较短且高强度的多次运动 , 运动员可以完成更大的运动量 , 达到期望的训练效果 。 这个过程的休息与间歇应该综合考虑运动强度 , 能量系统和训练目标 , 较短的休息时长会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量 , 因为恢复不足 , 同时下次训练开始时心率依旧会保持在高位 。 较长的休息时间要用在特别长的间歇训练里 , 或者强度特别大的间歇训练里 。 间歇训练的负担越大、速度越快 , 就要有越多的恢复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