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群演”火爆朋友圈,2000万罕见病患者渴望“被看见”( 二 )


整整两年 , 陈顺一直在寻找中国的GAND综合征患者 , 但无论是医疗机构的疾病数据库 , 还是各类罕见病组织的登记名单 , 她都没有任何发现 。 今年年初 , 正好有一位GAND综合征患儿母亲在线上平台问诊 , 这也是陈顺在全国唯一找到的患友 。
“我喜欢去医院 , 在那里才感觉自己更像个‘正常人’ 。 ”这是一位罕见病患者的自述 。
《宏观社会工作视角下罕见病群体“去污名化”的路径研究》一文曾调查过公众对于罕见病患者的情绪反应 , 结果发现 , 恐惧、害怕患上这种疾病的占37.3% , 好奇的占34% , 产生厌恶情绪的占5.9% , 只有约22.8%的受访者反应正常 , 认为只不过就是诸多疾病中的一种类型 。
而无论是来自他人的好奇、诧异、还是直接的歧视 , 都可能让罕见病患者逃避在公共场合的露面 , 甚至畏惧与熟人或亲戚交流 。 上述研究调查发现 , 44.6%的罕见病患者从未出门参与过任何文娱活动、23.4%从未出门逛过街 , 15.1%从未参加过亲戚或朋友的聚会 。
“对罕见病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 主要是因为我们太少出现在公共场合 , 大家少见多怪 。 ”黄如方也出现在了视频中 , 他是一名假性软骨发育不全患者 , 也是罕见病群体中家喻户晓的人物 。 2013年 , 黄如方成立了中国规模最大的 , 专注全罕见病领域的非营利性机构——蔻德罕见病中心 。
“罕见群演”火爆朋友圈,2000万罕见病患者渴望“被看见”
文章图片
统计数据表明 , 在中国约2000万罕见病患者中 , 能得到明确诊断的患者不足40% , 平均确诊时间超5年 。 很长一段时间里 , 由于缺乏诊断金标准和相应的筛查技术 , 罕见病诊断只能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 。 但罕见病专家数量有限 , 疾病临床表现又多样 , 误诊屡见不鲜 。
27岁的王文就是其中一位 。 2012年在四川南充 , 因胸腔塌陷疑似漏斗胸 , 医生在简单问诊、查体后为王文制定了“开胸方案” , 在他的胸口植入了一块钢板 。
2014年取出钢板后 , 王文的身体没有任何好转 , 反而在之后的几年间进一步恶化 。 他无法提起重物 , 连走路都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摔上一跤 。 为此 , 他又接连跑了两家医院 , 对方给出的回答是“疑似肌营养不良类疾病” , 无药可治 , 没事也就不需要再来了 。
直到第三次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通过肌肉活检和基因测序 , 医生才判断王文的病可能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 , 并推荐他进一步前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再次奔波1000多公里后 , 2018年 , 王文最终被确诊为1型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 。
“罕见群演”火爆朋友圈,2000万罕见病患者渴望“被看见”
文章图片
被认识
确诊后 , 王文回忆起过往的人生 , 导致一切遭遇的原因都变得清晰了起来 。
从小学开始 , 王文就能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的不同 。 他难以控制面部的肌肉 , 不能像常人一样在开心时露出笑容 , 睡觉也无法完全闭合双眼 。 上了高中后 , 症状逐渐扩散到全身 , 他是所有人中最瘦弱的那一个 , 四肢无力 。
作为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 , FSHD患者的典型病症是缓慢进展的肌肉无力和萎缩 , 首先是面肌、肩胛肌和上臂肌 , 之后可能逐步扩散至全身 , 运动障碍进一步加重 , 大约有20%的患者最终会下肢瘫痪 。
高中辍学后 , 王文做过房产中介、电话销售 , 卖过手机 , 也推销过贷款 。 “从小到大 , 大家都觉得我是一个怪异的人 , 柔弱、孤僻、懒惰 , 不像个男孩子 。 ”王文说 , 因为“奇怪”的面部 , 他无法在与旁人的交流过程中给出得体的表情反馈 , 体力活干不了 , 步伐也跟不上他人 , 总是被孤立在社交圈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