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抗病毒,“三年新冠”为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传染病防治 , 要向科学要答案
??
过去近三年来 , 新冠疫情大流行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运动 。
企业停工、患者隔离、边境关闭......在新冠疫情发生后 , 数以亿计的资金在短时间内投入到公卫、科研等领域 , 这是人类医学史上首次投入如此大的精力 , 来共同遏制病毒 。
代价是惨痛的 , 截至2022年11月2日 , 世界卫生组织已报告了全球6572800例新冠死亡病例[1] 。 对于我国来说 , 尽管依赖于有效的疫情防控非药物干预措施(NPI) , 新冠感染和死亡人数维持在全球最低的水平线上 , 但相比2020年前 , 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
可就在付出这些代价的同时 , 疫情也像一个巨大的催化剂 , 为人类的医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发展带来了启发 , 也为人类对各类医学手段的革新提供了新的见解 。
关于对抗病毒,“三年新冠”为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文章图片
“标本兼治” ,
来自中国科学家的联合创新
从2020年末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在我国获批 , 到2022年7月25日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治疗新冠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阿兹夫定上市 , 在全球各类技术发展的浪潮下 , 我国科学家也没有掉队 。
11月6日 ,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 ,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东教授发表《来自新冠的警示——做好抗感染药物研究》主题演讲 , 其中重点复盘了近三年来防疫过程中的抗病毒药物发展 , 提到“传染病防治 , 要向科学要答案” 。
关于对抗病毒,“三年新冠”为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文章图片
蒋建东院士指出 , 这是突如其来的挑战 , 疫情发生以来 , 我国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尝试 , 都希望能开发出有效的治疗药物 。
早期是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 通过与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蛋白)相结合 , 以阻断病毒侵入细胞 , 但此后由于新冠病毒发生了大量的刺突蛋白突变 , 尤其是在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后 , 单抗的疗效也有所下降 。
关于对抗病毒,“三年新冠”为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此后 , 学界的目光又重新回到传统的化学药身上 。 作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 , 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 , 据蒋建东院士介绍 , 相比国际上不少已获批的产品 , 阿兹夫定的创新之处在于发挥了“标本兼治”的原理 。
关于“治标” , 阿兹夫定可以抑制新冠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关键蛋白——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 , 终止新冠病毒在体内复制 , 从而起到抗病毒的效果 。
而所谓“治本” , 是因为阿兹夫定主要在胸腺内完成三次磷酸化 , 即转化为活性形式的药物 , 可以清除胸腺里的新冠病毒 , 而由于胸腺是抗新冠肺炎免疫的关键器官 , 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因此得到保护 , 机体免疫功能提升 。
新冠病毒感染的恒河猴模型试验显示 , 使用阿兹夫定治疗后(0.07mg/kg) , 猴子的胸腺完全无法检测出病毒的核酸 , 上呼吸道、肺部和血液中的病毒载量也大幅降低[2] 。
恒河猴模型中鼻拭子、血液、肺和胸腺中的病毒载量(红色为治疗组)
对于新冠病毒最主要侵袭的靶器官——肺 , 未治疗组肉眼可见肺部出血点 , 胸片上也明显可见肺部毛玻璃样病变 。 相比之下 , 用阿兹夫定治疗的恒河猴 , 所有的肺部病变都得到了非常有效的缓解[2] 。
关于对抗病毒,“三年新冠”为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文章图片
未治疗组(左)和阿兹夫定治疗组(右)恒河猴解剖和影像学检查
火速获批的背后 ,
超100名科学家协同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