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减肥训练营:“只要不死在里面,都不是事儿”( 二 )


2016年后 , 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兴起 , 冯磊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 , 当时平台有许多免费流量 , 之后几年 , 不少头部健身房生意不好做 , 一些健身教练和相关从业者转向减肥训练营 , 自己招学员 、拍短视频 , 市场突然热起来 。 与此同时 , 近年来 , 国内肥胖人群数量也在不断攀升 。 2016年 , 中国的肥胖人数首次超过其他国家 , 居世界首位 。 截至2020年 , 超过一半的中国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
减肥训练营这一模式 , 天然具有夺人眼球的戏剧张力 。 一些减重真人秀节目中 , 在减肥路上无数次跌倒的人们 , 通过日复一日的挑战 , 突破自我 , 最终完成华丽蜕变 。 励志故事如今经短视频再一次放大 , 为众多肥胖者编织了一个美梦 。
放大身材焦虑 , 是不少减肥训练营的最大流量密码 。 记者在多个机构的短视频中看到相似剧情:一位20多岁的女性下定决心裸辞 , 推着行李箱 , 坐高铁去减肥训练营 , 挑战两个月减40斤 , “这次一定要让劈腿的男朋友后悔” 。 此外 , “要么瘦、要么死”“狂甩百斤 , 老公直言换了个老婆”“为了面子送女友进训练营 , 100天减149斤”等醒目的字眼 , 吸引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 。
人们的传统印象中 , 只有二三百斤以上的肥胖者才会参加减肥训练营 , 近年来 , 中小体重的女性正成为一些机构的目标客户 。 短视频里 , 不乏120斤以下的女生对着镜头大喊 , “好女不过百”“想减十斤 , 变瘦变美变好看” 。
《中国新闻周刊》咨询的一些减肥训练营中 , 只有一家机构会提醒记者 , 如果学员的腰椎、膝盖半月板、脚踝等有运动损伤或者习惯性崴脚 , 或有高血压、哮喘、癫痫等疾病 , 不会签约减重 。 对方补充 , 体重很轻的学员 , 比如小于100斤也不承诺减重多少斤 , “简单讲 , 因为没有瘦那么多的空间” 。 而《中国新闻周刊》以给家人咨询为由 , 探访北京顺义区一家减肥训练营时 , 在告知家人高度近视的情况下 , 对方仍推荐签约减重 , 甚至极力推荐体重100斤的记者参加减肥营 , 并承诺30天可以瘦8~10斤 。
冯磊提到 , 的确有一些客户 , 他们对减肥显得更急功近利 , 常常上来就问 , “你不要跟我讲那么多 , 就说我能减多少斤” 。 这也会导致一些机构会投其所好 , 拿出对比明显的效果图吸引公众注意 。
冯磊称 , 巅峰减重2018年起试水短视频营销 , 此前 , 该机构九成的新客源来自搜索引擎 , 近两三年 , 约一半的新客源都通过短视频引流 。 巅峰减重的短视频剧情同样经过精心设计 。 “只要切中那个点 , 他(她)就会有突然涌上来的冲动 , 然后及时回复 , 销售及时跟进 , 很快就能成交 。 ”巅峰减重旗下MCN公司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描述 。 该公司曾设计一个剧情 , 一位又瘦又漂亮的女性生完孩子长胖了 , 有家人帮带孩子 , 于是 , 来到减肥训练营 。 这很容易“撩拨”有相似经历的女性 。 据介绍 , 该视频抖音播放量超过三千万 。
巅峰减重市场与传媒部主管刘子健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 , 公司采访过许多肥胖的人群 , 对于三四百斤以上的人群 , 肥胖的确给他们的生活乃至生命健康带来很大的困扰 。 比如 , 不少人因此生不了孩子、找不到工作、找不到伴侣 , 或者遭遇霸凌等 。 团队将这些故事加工后呈现出来 , 更容易引起肥胖人群的共鸣 。 刘子健称 , 短视频营销很常见 。 此外 , 他注意到 , 市场上一些同行 , 通过虚假宣传 , 博人眼球 。 但此后 , 相关服务跟不上 , 甚至出现受伤、猝死等悲剧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