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真菌感染,我们一直在行动”专家研讨会在进博会上举行

本文转自:新华网
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真菌诊疗能力 , 11月5日 , 由辉瑞中国主办的“对抗真菌感染 , 我们一直在行动”专家研讨会在本届进博会举行 。 来自呼吸、血液、感染、微生物等治疗领域众多著名专家云集本次会议 , 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真菌诊疗能力 , 并分享了抗真菌药物管理(AFS)经验 。
“对抗真菌感染,我们一直在行动”专家研讨会在进博会上举行
文章图片
辉瑞全球生物制药商业集团中国区医院急症事业部总经理李进晖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 ,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显著提升、器官移植的大量开展等免疫缺陷病的广泛流行 , 免疫力受损患病人群的大大上升 , 伴随而来的是侵袭性霉菌感染发病率的日趋增高 。 我们希望通过与多学科专家的交流合作、共同努力 , 能够尽快树立侵袭性真菌感染科学化诊治理念 , 建立科学化诊治体系 , 为患者救治和抗真菌治疗可持续发展建起保护防线 。 ”
临床管理极具挑战 , 关注抗真菌用药合理使用
侵袭性真菌病(IFD)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 。 侵袭性真菌感染不仅可以引起血液感染、脑膜炎、以及严重的肺部疾病 , 且通常疾病进展快 , 早期诊断困难、患者病情复杂 , 如不能及时诊疗 , 将在短时间内入侵患者的重要器官组织 , 对生命构成威胁 。 在治疗真菌患者的临床实践中 , 各领域专科医生面临着诸多挑战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周新教授介绍:“侵袭性霉菌病死亡率很高 , 如果不经治疗 , 侵袭性毛霉病死亡率可接近100% 。 面对侵袭性霉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 是否有新的、更合适的‘治疗武器’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胡必杰教授表示:随着近几年NGS技术的发展 , 临床上见到了越来越多的少见真菌 , 如毛霉菌、镰刀菌、马尔尼菲篮状菌等 。 少见真菌感染患者往往伴随脏器功能损害 , 需注重个性化合理用药 。 破解我国当前真菌感染防控难题 , 尚需进一步全面提升真菌感染诊疗水平 。 ”
上海闸新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科王椿教授谈到:“近年来我国血液领域治疗水平迅速提升 , 但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感染问题 , 特别是侵袭性曲霉病和毛霉病等真菌疾病其早期诊断困难、患者病情复杂 , 预后差 , 及时合理诊治对于预后提升有重大影响 。 ”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徐英春教授表示:“霉菌感染面临临床诊断困难及高漏诊率等现状 , 这与部分医疗机构侵袭性霉菌相关检测的硬件配备尚不齐全、独立从事侵袭性霉菌检测人员数量有限、非培养诊断技术普及率较低等问题相关 。 在我国需要先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 , 以推动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 。 ”
搭建AFS科学诊疗 , 造福患者
面对诸多挑战 , 与会专家们指出国内AFS科学诊疗意识仍需进一步提升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枫教授谈到 , 抗真菌药物管理(AFS)包括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的分层管理、高危患者的关注和预防、多学科合作(影像、微生物等科室和临床相结合)、提升早期诊断能力 , 引进检测新方法、拟定规范化用药的指南共识和普及共识教育 , 帮助实现及时送检 , 早期诊断 , 规范用药 , 救治患者 , 减轻社会负担的目标 。
如何就中国的真菌疾病诊疗现状建立符合国情的AFS关键实施指标 , 包括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及治疗转归等关键评价指标?叶枫指出:“目前临床上对消耗指标中限定日剂量(DDD)用作消耗指标可能造成临床治疗中抗真菌药物的用量受限、使用对象受限 , 需对其进行优化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建议消耗指标中的治疗时长(LOT)指标应针对不同病原菌、疾病和患者进行分层定制 。 同时 , 定性指标中的诊断方法是IFD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 , 仍需对其进行全面完善的列举以不断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