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油里可能有哪些毒( 二 )


即便是没有经过浸提,纯正压榨的油脂,也不一定没有苯并芘 。比如说,小磨香油生产中,需要先炒香芝麻 。而炒制过程难免有芝麻被过度加热而产生多环芳烃类致癌物,包括苯并芘 。所以,即便用家常方法来生产油脂,照样可能检出致癌物,甚至因为手工操作很难做到加热均匀,又缺乏检测控制,可能还不及工业生产的产品安全性高 。
无论加工前后,油脂都有一个最怕的事情——氧化酸败 。榨油原料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发生氧化,榨油之后储藏久了也会发生氧化 。购买花生、瓜子、坚果经常会吃到味道不新鲜的颗粒,就是氧化变质的籽粒 。这些东西被榨成油之后,就会造成油脂品质的下降 。
氧化从少量自由基开始,逐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产生大量的氧化酸败产物,油脂就会产生不新鲜的味道,乃至明显的“哈喇味”,这种油脂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 。其实早在没有出现味道之前,油脂中氢过氧化物增加,已经会给人体带来促进衰老的作用 。这方面的质量,要用过氧化值来判断 。
因为油脂的销售周期比较长,为了避免氧化带来的麻烦,企业通常都要在油里加抗氧化剂,最常用的就是TBHQ,也就是方便面里喜欢加的那种物质,麦当劳炸鸡块中被爆料的那种物质“特丁基对苯二酚”,还有BHA、BHT等 。这些都是国家许可使用的抗氧化剂,不必因为化学名称奇怪而产生恐惧 。
最后,油脂会分装出厂,此时还要小心劣质包装材料可能带来的污染,因为很多带苯环的污染物都易溶于油脂 。
在油脂买回家之后,除了储藏过久容易发生氧化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危险来源——那就是烹调加热中产生的有害物质 。加热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产生的有害物质和致癌物就越多 。300度以上的加热,即便是短时间,也会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苯并芘 。在日常炒菜的温度下,加热时间越长,油脂中产生的苯并芘就越多 。同时,油脂加热时间越长,其中的反式脂肪酸越多,氧化、聚合、环化等产物也越多,它们均严重有害健康 。
最令人害怕的,一是餐馆里反复加热的炒菜油,二是曾经“过火”的炒菜油 。过火也就是炒菜或颠勺时锅里着火,一些厨师不以为意,甚至觉得很“酷”很香,其实过火后留下的“烟糊味”有油脂过热后产生的微粒,其中致癌物苯并芘的含量甚高 。炒菜后锅垢中也富含这类致癌物 。油脂加热时所冒的烟气是强致癌物质,不管是油炸的油烟,还是烤羊肉串、烤肉的烟气,经常接触都会增加肺癌发生的风险 。
如果食品加工过程当中出现了非正常的事故,很可能会污染到产品 。在油脂的污染事故当中,最为着名的当属1968年日本米糠油污染事件,它被列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 。当年某食用油工厂在生产米糠油时,在脱臭过程中用多氯联苯液体作为导热油 。因生产管理不善,导热油泄露,结果导致米糠油被多氯联苯污染,造成一千六百多人中毒的惊人事件 。1979年,台湾也发生了类似米糠油污染事件,有两千多人受害 。
【烹调油里可能有哪些毒】至于人为的掺假,本来不应当成为讨论话题,但无奈现实中确实存在 。比如在烹调油中兑入矿物油、地沟油(处理后的烹调废油),或者加入本不属于食用色素的苏丹红,都是典型的“人工掺毒”了 。
作为食品企业来说,所有产品,一旦发生与安全性有关的质量问题,首要的事情就是赶紧召回产品,通报消费者,同时严查从原料到工艺的各个生产环节,找出问题根源,重新完善HACCP的各关键控制点,严格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重塑消费者的信任和信心,早日恢复市场形象 。如果出了问题之后,连原因都找不到,也不给消费者一个说法,想的都是怎样大事化小,人们怎能继续信任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