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吃出”新天地

靠山吃山,“吃出”新天地】本文转自:黄石日报
油茶种植面积达31万亩 , 产业产值突破10.6亿元
靠山吃山 , “吃出”新天地
靠山吃山,“吃出”新天地
文章图片
油茶茶树郁郁葱葱
□本报采访人员贺介飞通讯员向能来饶正茂易相志文/摄
秋阳高照 , 3日 , 阳新县排市镇 , 漫山遍野郁郁葱葱 , 枝繁叶茂的油茶树上 , 黝黑饱满的油茶籽挂满枝头 , 朵朵白色油茶花竞相开放 , “满山果实满山花”的奇特场景让人惊叹 。
“寒露到霜降 , 茶油上树旺 , 霜降节后多一日 , 油茶树上多一滴 。 ”在当地后垴山油茶种植基地 , 脱贫户张远皇正与十几位村民一道穿梭在成片的茶油树之间 , 采摘果实、装袋搬运 , 动作迅速而娴熟 。
阳新县位于幕阜山北麓 , 这里过去交通闭塞 , 水旱灾害频发 , 一度被称为“水袋子”“旱包子”“虫窝子” , 地处鄂赣两省交界处的排市镇后垴山一带更是条件恶劣 。 靠山吃山 , 耐贫瘠、适应性强的油茶树被广泛种植在这片土地上 , 是当地老乡们收入的重要来源 。
“茶油虽好 , 就是容易‘望天收’ 。 ”张远皇告诉采访人员 , 11年前 , 他曾种有23亩油茶树 , 但由于油茶树品种老、产量低 , 加之茶油价格波动剧烈 , 往往忙上一年却只能“混个肚儿圆” , “好多人出门打工 , 不少老茶山都慢慢荒了 。 ”
“全县面积417万亩 , 林地面积有219万亩 , 富民强县绕不开山林资源 。 ”阳新县委书记万鼎说 , “靠山吃山”要打破旧思维 , 油茶产业发展不能指望老乡们单打独斗 , 必须整合资源、力量 , 引能人、育良种、拓市场 。
全面实施林地流转新机制 , 鼓励企业投资、新建油茶基地扶持资金不低于800元每亩、以镇为单位组建油茶技术服务队、每年组织培训种植户和企业骨干1000人次以上……针对油茶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 , 一项项有针对性的政策陆续出台 , 当地油茶产业发展活力大增 。
“发展油茶产业 , 准能干出大名堂 。 ”2008年 , 在上海经商的明春桃在政策引导下返乡创业成立油茶产业公司 。 她说 , 对于油茶 , 农户最关心产量和销路 , 消费者最关注品牌与品质 , 必须满足各方需求 , 才能实现企业发展、产业振兴 。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 明春桃在当地流转老茶林8000亩、拓荒新油茶基地20000亩 。 对种植户 , 企业免费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支持、签订保价收购协议、优先安排流转土地村民就业 , 每年聘请农户抚育管理、采摘费用300余万元 。 对消费者 , 企业则打造自有品牌、进行油茶无公害栽培以及茶油生产标准化管理 。 至2021年 , 明春桃的公司实现了加工精炼高档纯山茶油近500吨 , 实现年销售额6185万元 。
企业不断成长 , 老乡们也跟着受益 。 60岁的排市镇王垴村村民张远怀 , 家里有12亩老茶山 , 他把山林流转给明春桃开设的公司 , 自己则加入合作社 , 牵头成立14人的专班帮助明春桃负责管理3000亩油茶树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每年在油茶基地务工收入就超过6万元 。
企业带动、能人推动、政策联动让阳新油茶产业发展蒸蒸日上 。 截至2021年底 , 全县油茶种植面积已达31万亩 , 油茶籽产量2.2万吨 , 油茶产业产值突破10.6亿元 , 带动脱贫户5500多户 , 农户年平均增收4000多元 。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 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 ”万鼎介绍 , “十四五”期间 , 阳新县还将布局发展3万亩油茶基地 , 进一步加快油茶产业链建设 , 真正让一座座“绿树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 更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