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季到来 当心“暖气病”找上门!


立冬至 , 寒意侵 , 冬天已正式到来 , 各地陆续开启了供暖模式 。 但是长时间待在门窗紧闭的暖气房或空调房内 , 就容易出现鼻咽干燥、嗓子疼、皮肤干、胸闷、乏力等症状 , 这些都是“暖气病”的表现 。 专家提示 , 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年幼的儿童、孕妇以及久坐不动的上班族等人群更容易被“盯”上 。
为何会得“暖气病”?
“暖气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疾病 , 主要指冬季供暖后 , 因为生活环境和人体干燥缺水而引起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 , 可能会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健康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 尽管“暖气病”没有酿成实质性病变 , 但中老年朋友不能掉以轻心 。
“暖气病”都赖暖气吗?并不是 。 按照中医相关理论 , 冬季天气寒冷 , 人体阳气向内部收藏 , 体内津液也随着阳气更多向内运行 , 所以体表会出现干燥现象 。 换句话说 , 人在冬季本就容易口干舌燥、皮肤发紧 , 暖气带来的空气干燥则加重了这一感觉 。
出现“暖气病” , 身体五大部位都“遭殃”
出现“暖气病”的最大原因 , 在于人体水分的丢失 。 一般人体每天会因蒸发损失约1000mL的水分 , 其中经皮肤600—700mL , 经呼吸道300—400mL 。 而暖气房中空气干燥 , 人体会丢失更多水分 。 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 , 心血管、泌尿系统等会跟着“遭殃” 。
1.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 , 暖气过热则会“抢走”人体水分 , 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 , 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 另外 , 室内暖气过热 , 和室外温度相差太大 , 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 , 使冠状动脉“不堪重负” , 引发冠心病 。 对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 , “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
2.泌尿系统
供暖后屋内太干 , 体内水分丢失多 , 如果经常忘记喝水 , 尿量就会越来越少 , 严重者会出现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 。 正常人的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mL 。 如果尿量过少 , 就会增加患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 因此 , 长期待在暖气屋里的人更应该多喝水 。
3.呼吸系统
长时间处于温暖干燥的室内环境 , 会出现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等上呼吸道症状 。 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 , 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 , 灰尘、病菌等就会趁机附着在黏膜上 , 刺激喉部 , 引发咳嗽 , 还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 此外 , 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 , 感冒病毒、细菌的繁殖速度会加快 , 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而引发疾病 。
4.皮肤
冬季皮肤本就容易干燥 , 供暖后室内温度高 , 相对湿度会下降 , 更会加速皮肤水分的流失 , 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断裂 , 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 。 此外 , 皮肤如果缺少水分就会瘙痒 , 一旦抓挠过度弄破了皮肤 , 出现湿疹也就在所难免了 。
5.眼睛
冬季户外风大物燥 , 室内室外的环境变化会影响泪液循环 , 造成眼干燥症 。 同时 , 眼结膜干燥 , 会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
日常如何防范“暖气病”?
1.衣——在家不要穿衣过多 。 如果温度足够 , 在家还穿很多的衣服 , 而屋里有暖气 , 温度高 , 就很容易出汗 , 这样也就加快了水分流失 。 如果打算出门 , 那就要多添些衣服 , 要保证足够暖和 , 避免因温差太大、忽冷忽热而不小心感冒了 。
2.食——多喝开水 , 多吃蔬果 。 在寒冷季节供暖期间 , 应多喝开水 , 保证每天摄入1.5—2L水 , 多吃新鲜蔬果 , 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另外 ,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 , 所以多吃一些木耳、百合等润肺的食物对缓解瘙痒也有一定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