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就是凶手》:功利主义下没人知道确切答案

《M就是凶手》:功利主义下没人知道确切答案
文章图片
在各类艺术形式中 , 电影是表现手法最为多样的 , 从娱乐大众的爆米花大片 , 到表达自我的先锋派电影 , 再到开阔视野的纪录片 , 电影可以用不同的手法实现不同的效果 , 不过电影最擅长做的是探讨哲学思想和展现多方的观点 。
正因如此 , 著名德国导演弗里茨·朗于1931年拍摄的首部有声电影《M就是凶手》成为了一代经典 。
《M就是凶手》:功利主义下没人知道确切答案
文章图片
《M就是凶手》是最早一批探索用声音来服务剧情的电影 , 它奠定了现代惊悚片的基石 , 其对光影的创新运用 , 启发了德国黑色电影 。
除此之外 , 它还代表着电影向着更为复杂、细腻形态的进化 , 影片开创了一种模式 , 如果在电影中精心设计道德和哲学问题 , 观众可以得出自己的答案 , 并对自身道德信仰进行检视 。
但导演弗里茨·郎是如何通过电影提出这种问题的呢?
《M就是凶手》:功利主义下没人知道确切答案
文章图片
尽管早期的一些电影也探讨过哲学主题 , 但《M就是凶手》是第一部用精心设计的架构来向观众提问的电影 。
如果你观察一篇议论文的结构 , 就会通常发现如下的内容 , 开头是对主题进行概述的引言 , 中间是支撑论点的论据以及推理过程 , 最后得出结论性的假说 。
《M就是凶手》:功利主义下没人知道确切答案
文章图片
我们可以从弗里茨·郎的早期杰作《大都会》(1927)中看到这种基础架构 , 影片在开头质疑了未来世界中两个阶级之间的极端分化 , 接着通过对世界和人物生活的观察形成论据 ,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 , 两个阶级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与协作 。
《M就是凶手》:功利主义下没人知道确切答案
文章图片
《大都会》讲述了在2000年 , 人类被分为两个阶层 , 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的故事
而《M就是凶手》与传统的议论文结构有所不同 , 它虽然提出了论点和论据 , 却没有得出结论 , 反之 , 观众需要自己去探索得出结论 。 由此 , 弗里茨·郎让观众去思考一个哲学式的问题 。
《M就是凶手》在开篇几分钟便交代了几乎所有的背景 , 向观众抛出议题 。 一个孩童杀手给城市蒙上了恐怖的阴影 , 孩子们传唱着关于他的顺口溜 , 惊恐的家长忧虑自己孩子的安全 。
镜头中是即将被杀害的女孩儿艾尔西 , 她在警察的帮助下穿过马路 。
《M就是凶手》:功利主义下没人知道确切答案
文章图片
这一幕告诉我们 , 这是一个关爱弱小的社会环境 ,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 , 凶手路过写满自己骇人罪行的通缉令时映出阴影 。
《M就是凶手》:功利主义下没人知道确切答案
文章图片
问题来了 , 面对逍遥法外的杀手 ,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
导演弗里茨·郎展示了连环杀人案给这座小城带来的影响 , 猜疑和紧张的气氛使无辜的人们互相攻击 , 我们看到了它如何影响家长、公众、警方以及犯罪团伙 。
《M就是凶手》:功利主义下没人知道确切答案
文章图片
影片中一名心理学家在分析贝克特的笔记 , 以此来判断他精神失常 , 而与此同时 , 贝克特对着镜头调皮的拉伸自己的嘴角来愉悦自己 。 这个动作的再次出现 , 是他瞥见了小孩并尝试平复犯罪冲动的时候 。
《M就是凶手》:功利主义下没人知道确切答案
文章图片
《M就是凶手》:功利主义下没人知道确切答案
文章图片
除此之外 , 我们在《M就是凶手》中能够听到《在妖王宫中》*的旋律反复出现 , 这是贝克特用口哨吹出的杀人前奏 , 轻快童趣的曲调 , 与即将发生的悲剧形成强烈对比 , 为凶案增添一层残忍的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