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一流:百廿南农的新理想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奋进一流:百廿南农的新理想
文章图片
南京农业大学供图
■本报采访人员张双虎
“五谷者 , 万民之命 , 国之重宝 。 ”11月19日 , 在为庆祝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农)120华诞举行的中外农业科学家论坛上 , 南农校长陈发棣致辞道:“粮食要安全生产 , 农业要绿色发展 , 乡村要全面振兴 , 离不开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
从开创我国第一批农业经济等农科专业 , 到建成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科研平台、迈入“双一流”高校建设行列……120年来 , 南农培养了包括62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0余万名优秀学子躬身向农 , 在农业绿色发展、粮食安全及人类健康领域深耕细耘 , 为绿色高效农业贡献了智慧、力量和人才 , 勾画着自己的崭新理想 。
育好“中国种”守护“中国粮”
“目前我们仍处于粮食安全的第一阶段 , 即数量有保障阶段 。 ”论坛中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农教授万建民说 ,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粮食安全分为3个阶段 , 一是数量能保障 , 二是质量没问题 , 三是营养均衡并满足多元需求 。
“这需要农业生产出富含矿物质、维生素的农产品 , 对育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 ”万建民补充说 , 这些年 , 我国农业成就斐然 , 但我们还要培育更多抗病毒、抗菌、能高效利用养分的新品种 。
在种业领域 , 南农有着厚重的积累 。 南农作物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建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国家水稻野外观测站等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 , 选育出一批突破性品种 , 为服务国家种业振兴行动作出了积极贡献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农教授盖钧镒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60余年 , 他带领团队收集、整理大豆种质资源3万余份 , 育成大豆新品种30余个 , 主持绘制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系谱图 , 提出中国大豆品种熟期组划分方法和品种生态区划 。 “中国作为大豆的故乡 , 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 ”盖钧镒说 , 我们要和时间赛跑 , 提高大豆自给率 , 早日实现“大豆自由” 。
论坛上 ,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LorneA.Babiuk、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R.PaulSingh、北京大学教授黄季焜等 , 就生物育种与全球粮食安全、全球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和高效绿色高值农业发展等话题展开了探讨 。
好土才能育好种
论坛上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农校友张宝佳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农教授沈其荣就我国当前土壤健康问题和发展有机(类)肥料产业面临的挑战作了报告 。 专家认为 , 推动“藏粮于地”的重点是加强土壤耕地保护治理研究 , “好土壤才能孕育好种子” 。
“现在很多农产品数量充足但‘不好吃’ , 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化肥用量过多 。 ”沈其荣解释说 , “使用过量化肥 , 就像把我们的电脑‘格式化’了 , 不管是香瓜、西瓜还是南瓜 , 最后都是一个颜色一个味 。 农业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 先决条件就是要有高肥力、无污染的土壤 。 而获得这种土壤的唯一途径是使用有机类肥料并配施化肥 。 所以 , 我们要大力发展有机类肥料产业 。 ”
为了让大国粮仓更加殷实 , 与会专家聚焦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中的关键问题展开讨论 , 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钱前院士就油菜、水稻育种问题作了精彩报告 , 致力于让南农成为我国粮食安全和绿色农业创新链条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 打造世界重要农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