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领域或迎来IPO,这家公司欲打破欧美垄断

近日 , 国内器官移植企业健耕医药向上交所递交招股书 , 冲击科创板 。 公司拟募资10.23亿元 , 预计用于器官移植创新研发平台研发、肾脏移植设备的国产化、升级以及肝移植设备及移植领域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注册及推广 。
器官移植领域或迎来IPO,这家公司欲打破欧美垄断
文章图片
健耕医药IPO资金用途
此次并非健耕医药首次冲击A股市场 , 公司曾在2020年5月申报科创板上市 , 已通过问并被安排在当年12月18日上会 。 但在上会前一晚 , 上交所贴出了健耕医药主动撤回申请的公告 。
与初次交表相比 , 健耕医药此次募资用途的重心更偏向于产品的升级与推广 。 报告期内 , 发行人肾脏灌注耗材销售收入分别为26,194.20万元、28,552.43万元、33,738.51万元及8,707.04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1.54%、73.53%、75.87%及83.98% , 一条产线占据了企业绝大部分营收 。 融资完成后 , 健耕医药有望打破单一业务面临的潜在危机 , 有效扩大公司未来可以触及的市场 。
器官移植领域或迎来IPO,这家公司欲打破欧美垄断
文章图片
健耕医药主营业务收入构成
供应短缺与术后高死亡率 ,
器官移植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
器官移植是指将有活力的供体器官通过手术转移至患者体内 , 以替代已经丧失功能的器官 。
目前 , 人体内大部分器官已能实现移植 , 如心脏、肺、肝、肾脏、胰、小肠等 。 此外 , 角膜和血管等组织的移植也已经非常成熟 。
肾移植俗称“换肾” , 是将健康者的肾脏移植给有肾脏病变并丧失肾脏功能的患者 。 人体有左右两个肾脏 , 通常一个肾脏就可以支持正常的代谢需求 。
当双侧肾脏功能均丧失时 , 或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至终末期 , 肾脏移植都是可行情况下的首选治疗方案 。 此外 , 相比腹膜、血液透析 , 肾移植在长期存活率、生存质量和治疗成本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
然而 , 拥有成熟的肾移植技术并不意味着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相应的治疗 。
肾移植主要是通过配型的方法来进行 , 但匮乏的肾源与可能不配型不成功 , 很多患者直到病逝也未能等到治疗机会 。 参考国际器官捐献与移植注册数据 , 2020年底有超过34.54万名患者仍在等待器官移植 , 当年的肾脏移植等候名单有23103名患者 , 因未等到肾源遗憾去世 。
还有一组数据能够更为直接地阐述现状:全球有逾266万名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 , 仅有5.65%患者能够获得肾脏移植 。
供体短缺的矛盾在我国更为突出 。 招股书中曾提到 , 2020年 , 美国器官捐献率每百万人口/38人 , 器官移植的供需比约为1:4;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率每百万人口/3.6人 , 器官移植的供需比约为1:30 。 根据美国肾脏病数据系统(USRDS)2021年报 , 美国的肾移植中位等候时间超过50个月;而在中国 , 这一数字可能会更长 。
器官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率不高是患者面临的另一道难题 。
尽管移植手术技术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发展 , 肾移植术后的短期生存率已有大幅提升 , 但移植物慢性排斥反应的存在 , 患者术后的长期存活仍充满挑战 。 根据USRDS2021年度报告 ,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活体捐献的肾移植后十年生存率为49.5%/65.5% 。
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早期死亡最常见的原因 , 与术后免疫抑制过度、营养不良及术后并发症等有关 。 以免疫抑制过度为例 。 对于已经完成肾移植的患者 , 免疫抑制不足可能导致排斥反应 , 造成移植物结构损伤、移植物功能丢失、再移植困难;免疫抑制过度又会增加发生感染和肿瘤的风险 。 长期、持续地关怀与照护对于此类患者非常重要 , 医生需要对于患者的免疫状态、移植器官状态进行持续监测和调整 , 尽早发现问题并干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