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迷茫的科研生涯,和我的“幸存者”经验( 二 )


焦虑抑郁迷茫的科研生涯,和我的“幸存者”经验
文章图片
一方面是因为我根本不求助 , 躲在自己的实验室里 , 从不提及自己的情绪困扰 。 没有额外的时间和力气沟通 , 也不想让大家担心 。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有限的几次尝试之后 , 我觉得求助没用 。
不做科研的朋友很难理解这个情况 , 会劝我吃点好吃的、出去玩、好好休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像在满负荷的状态下接到了新任务 , 我连日常实验都做不完 , 哪里有时间出去玩呢 。
朋友还会鼓励说:「你要强大一些 , 你可以的」 。
这个鼓励就完全不成立 , 不断产生的实验数据用更大的声量在客观证明我不可以 。 「你要强大一些」在当时的我听来还有几分指责的意味:你的困扰源头是因为你的问题 , 你不够强大 。 我又委屈又无力 , 无法回应这样的善意 , 已经满负荷运转了 , 我的极限就到这了 , 还能怎么办呢?
爸妈虽然担心但也很难理解 , 他们看到我疲惫又不开心 , 安慰我说:「没关系 , 大不了不要学位了 , 回家总能找到工作的 , 找不到工作就爸妈养着」 。 我迅速想到退学回家躺在床上的场景 , 更焦虑了 。
同样在做科研的朋友们倒是感同身受 , 但大家课题都不顺 , 都不知道未来要怎么办 , 自身难保 。
焦虑抑郁迷茫的科研生涯,和我的“幸存者”经验
文章图片
那天我正在训小鼠 , 缓慢地操作 , 眼泪哗哗流 , 收到同学的消息问我要一段代码 。 我不想让她发现我的异常 , 很快回复说:「我没有 , 但可以给你写一段」 。 然后迅速擦掉眼泪洗了脸 , 等她的时候疯狂往脸上扇风想让眼圈没那么肿 。
我们一起花了半个小时写完了 , 在那短暂的半个小时中 , 我完全沉浸在一个具体的问题里 , 并且感受到了久违的科研乐趣 , 专注、智力挑战和成就感 。
一瞬间我意识到情绪和状态是流动的 , 哪怕几个月都没有进展 , 整段时间都很消沉 , 还是会有像这样的小小的快乐 。
就像阴雨天 , 密布的乌云也会有被风吹开的时候 , 虽然乌云很快又会聚拢成片 , 但那一小会儿会有阳光漏下来 。
我开始做自我观察和记录 , 像观察小鼠一样观察自己 。 把自己作为实验对象 , 以天为单位记录自己的想法「喜不喜欢科研」 , 记录自己一天中的情绪变化 , 以及诱发情绪和想法的事件 。
焦虑抑郁迷茫的科研生涯,和我的“幸存者”经验
文章图片
年底翻看记录 , 发现标有?「喜欢」科研的日子只有两天 , 其他都是大片大片黑色的「讨厌」以及穿插在其中的「一般」(像极了一段鸡肋的亲密关系) 。
现在回想起来 , 其实这就是正念所练习的技术:和情绪保持距离 , 观察想法 , 书写练习 。
记录了一段时间后 , 我意识到「科研」包含了很多具体的事情 , 其中的一部分让我处在崩溃边缘 , 另一部分则给了我极大的乐趣让我想要留下来 。
我试着调整不同工作内容的占比:能够从分析数据中体验到科研的乐趣 , 就每天安排一段固定时间学算法写代码;长时间重复操作让我疲惫且暴躁 , 就和导师与合作者商量调整实验进度 。
压力之下还是熬很多夜 , 常常失眠 , 有时大哭 , 在深夜一边嗷嗷叫着说「做不完」 , 一边工作 。 课题还是不顺利 , 对未来也还是会害怕 , 瑟瑟发抖 , 连滚带爬往前走 。
我像是刚从深渊爬上来 , 颤颤巍巍地走在悬崖边上 , 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掉下去 。
焦虑抑郁迷茫的科研生涯,和我的“幸存者”经验
文章图片
研究生的最后一年 , 因为李松蔚老师和Alex的推广 , 我接触到暂停实验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