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天从“阳”转“阴”,我想分享自己的新冠体验

躲了三年 , 终究要勇敢面对 , 我的发病过程应该比较典型 , 刚好用智能手表记录了一些身体数据 , 结合我的感受给大家分享一下 , 希望能帮助到还没有「阳」的你 。
六天从“阳”转“阴”,我想分享自己的新冠体验
文章图片
记住这些欢快的笑脸
至于感染源头 , 应该是上周一的露营活动 , 年底了 , 我们邀请了今年合作过的音乐人朋友 , 去营地小聚了一下 , 顺便做一个视频 , 回来第二天 , 广州同事就开始发烧 , 到周三进入高烧状态 , 且抗原阳性 。 而我在周三的下午开始发烧 , 然后 , 所有参与露营的朋友 , 陆陆续续都倒下了 , 现在看来 , 这次小聚堪称「全阳宴」 。
▍周三下午突然初烧
周三下午 , 我突然感觉全身发冷 , 加上广州同事确诊 , 我估计中招了 , 趁清醒 , 赶紧收拾东西开车回家 。 到了小区停车场 , 躺在车里不愿意动 , 感觉很疲倦 , 就开了加热和暖风 , 直接睡着了 。 这期间 , 手表已经监测到发烧 , 并发送体温过高的提醒 。
这几个小时 , 我内心是比较纠结的 , 回家不回家?还有什么其他隔离方案?如果在家隔离 , 老人小孩估计都得中招 , 在车里吃喝拉撒也不大可能 。 迷迷糊糊睡到下午六点 , 第一波发烧过去了 , 还是决定回家卧床吧 , 到了晚上继续发烧 , 在九点钟左右最高报警38.7度 。
六天从“阳”转“阴”,我想分享自己的新冠体验
文章图片
周三凌晨的时候 , 记录到一次血氧含量的低值 , 但整体都还在相对正常的状态下 。 之后的周六凌晨 , 也有低于90%的血氧数据 , 但已经是发烧的尾声了 。
六天从“阳”转“阴”,我想分享自己的新冠体验】▍周四和周五继续发烧
接下来两天基本完全卧床 , 主要症状还是发烧 , 反反复复 。 体感就是冷热反复 , 冷的时候 , 脚会特别怕冷 , 这时候就靠「热水袋」来暖脚救命 。 这期间 , 手表监测的体温也不算特别高 , 最高38.5度左右 。
发烧的同时会伴随着腰酸背痛 , 以及一点轻微的头痛 , 但均是可以忍受的强度 。 期间 , 我差不多每天吃一颗布洛芬 , 能感受到退烧和减痛的效果 。 中间还用「按摩椅垫」按摩了两次 , 进一步缓解腰背肌肉的不适感 。
六天从“阳”转“阴”,我想分享自己的新冠体验
文章图片
我们可以看看周四的身体状态 , 伴随着发烧 , 心率也开始飙高 , 躺着不动 , 也达到了130次/分钟 , 睡眠质量也不好了 , 深度睡眠比例很低 , 情绪压力值也进入紧张状态 。
这里顺便说一下 , 发烧本身是人体的一种免疫保护机制 , 当人体遭遇病毒入侵时 , 人体细胞因子向大脑报信 , 下丘脑则开始调节温度 , 加速血液循环 , 让更多免疫细胞前往病区作战 , 而心脏作为总泵 , 自然要加快速度 , 一切都是正常的联动反应 。
但如果持续的、过度的高烧就会引发新问题 , 比如脱水和惊厥 , 甚至呼吸和心脏衰竭 。 所以 ,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发烧 , 一方面是你的体感 , 另外就是体温监测 , 适当的用药 , 也不要急于快速降温 , 多给免疫系统一些调整和缓冲的时间 。
六天从“阳”转“阴”,我想分享自己的新冠体验
文章图片
我在发烧的第二天 , 也就是周四上午 , 做了一次抗原 , 开始的时候 , 没有显现T线 , 甚至还有点侥幸心理 , 但是过了半个小时 , 无意瞟了一眼 , 看到了淡淡的T杠 , 说明病毒载量还不大 , 但没什么悬念了 。 这也是抗原检测的问题 , 有很严重的滞后性 , 所以靠抗原预测是不现实的 , 测出来的时候 , 已经不知道传播多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