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疫情之下,中国人的命,都是开水给的!( 二 )



故宫锅炉房的工作人员用暖水瓶运送开水
故宫的值班人员饮水就是这么解决的 。
早在距今超过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 农耕与畜牧的不同生活模式造就了我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 。
吃惯了牛羊肉的西方人 , 烹饪方式自然以烧烤为主 。 而我国先民则以大米、黍米为主食 , 相应地培养出了蒸与煮的烹调习惯 。 在一天的辛勤劳作之余能够喝上一口热腾腾的米粥 , 这是已然写入我们血脉中的“喝开水基因” 。

我国古代的传统炊具 , 功能都是以蒸和煮为主 。
制图/鱼一条
在宋朝时 , 一种名为“熟水”的饮料成为了奶茶般的全民“快乐水” 。 著名的才女李清照就是豆蔻熟水的忠实拥趸 , 甚至还专门写词为它“带货”:豆蔻连梢煎熟水 , 莫分茶 。 在豆蔻熟水面前 , 就连茶叶都丧失了竞争力 。

在宋朝 , 熟水与香饮子是最受欢迎的全民饮料 。
制图/鱼一条
然而在没有保温杯和电热水壶的古代 , 想随时随地喝上一口热乎乎的开水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 这是一项仅仅局限在上层社会的奢侈享受 。
将水烧开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柴资源 , 对于时常连饭都吃不起的穷苦百姓来说 , 这笔燃料开支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

罐罐茶 , 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茶饮制作方式 。
摄影/严肃
老百姓们并非意识不到喝开水的好处 , 而是实在无力负担 。 井水、河水 , 这些既不卫生又不稳定的天然水源就成了绝大多数人获取饮水的唯一渠道 。
明朝言官杨涟因弹劾魏忠贤而惨遭陷害 , 于是“每晨起多饮凉水 , 以求速死” 。 在这些上层士大夫的眼里 , 饮用未经烧开的凉水 , 足可以直接与自杀划等号 。 他们奢侈的生活 , 与下层老百姓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喝开水 , 救得了中国人!
喝开水 , 不一定能治病 , 但可以防止人得病 。

传统茶馆里的茶壶 。
1932年 , 一场规模空前的霍乱疫情席卷我国23个省、306个市 。 电视剧《白鹿原》中那场毁灭性的瘟疫 , 就是对这场霍乱疫情的真实写照 。 在此等危急局面之下 , 曾在哈尔滨扑灭鼠疫疫情的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 , 前往上海组织抗疫事宜 。
霍乱通常通过不洁的饮用水传播 。 当时的上海还没有自来水 , 人们的生活用水通常取自周围的河流 。 往往上家人在洗衣服、倒马桶 , 下游的人们却在洗菜做饭 。
伍连德博士敏锐地意识到 , 这种混乱的用水环境 , 已经成为了霍乱病情滋生蔓延的温床 。 想要消灭霍乱 , 首要措施就是解决老百姓们的饮水卫生问题 。

从古井中打水 , 依然是许多人的生活常态 。
将水烧开 , 就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消毒措施 。 因此 , 伍连德在上海大力推广开水房 , 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向周边居民售卖开水 。
这种开水房的构造通常极为简单 , 只有一个灶台 , 以及若干烧水的水壶 。 因为灶台的样子像极了老虎 , 所以大家给这种开水房取了一个形象的别名:老虎灶 。

老虎灶的外形 , 像极了一只大老虎 。
制图/鱼一条
据说遍布在广东的凉茶铺子 , 也是这种喝开水文化的延伸 。
在全民喝开水运动的大力推广之下 , 上海的霍乱疫情得到了极为有效的控制 。 在这次疫情期间 , 上海病患的死亡率仅有7.4% , 为全国最低 。 对比之下 , 就在距离华界仅有数街之隔的英法租界内 , 死亡率却达到了约30% 。
纵观人类数千年与疾病抗争的医学发展史 , 我们真正消灭的传染病也不过只有天花一种 。 相比医学的进步 , 以喝开水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事业 , 才是我们抵御疾病最基础的一道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