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管理 分类收治( 二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朝阳区以我们为龙头建立了一些医联体医院 , 我们根据分级诊疗 , 比方说一些基础疾病稳定的 , 只是有发烧 , 或者只是核酸阳性的我们会进行分诊 , 需要到医联体医院 , 不需要住院的 , 只是发热、核酸阳性、基础病稳定的 , 这种我们可以居家 。 还有一些基础病没问题 , 但是新冠加重有肺炎 , 这种我们自己也可以收 , 有的可以分流到定点医院 。 ”
分级管理 分类收治
文章图片
在医联体为载体的诊疗体系下 , 新冠病人又怎么去分类收治呢?《方案》提出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对辖区内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特殊人员实施健康监测 , 提前摸清底数 , 根据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健康管理 , 低风险一般人群标识为绿、中风险次重点人群标识为黄、高风险重点人群标识为红 , 对健康档案为黄色、红色的人员进行专案管理 。
这几天 , 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 , 正依托居民健康档案 , 对在册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分类划分 。
为加强这些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 , 当地还将基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发热诊室建设纳入当前重点工作 , 加强医疗资源统筹和医护人员调配 , 确保发热患者及时就医 。
目前 , 青岛市依托全市34个县域医共体和305个服务网格 , 选派2900多名医务人员下沉基层 , 实现基层首诊、按需转诊 , 提高了患者救治效率 。
分级诊疗的第一项原则就是倡导基层首诊 , 《方案》要求 , 要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引导患者基层首诊 。
焦雅辉:“网格化布局医联体 , 更多的还是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跟家庭医生建立联系 , 通过基层来建立这种分级转诊的制度和机制 。 一方面倡导、鼓励大家通过互联网购药 , 到零售药店购药 , 自己居家治疗的方式;另外一方面倡导基层首诊 , 基层排队时间短 , 也可以开到这些发热的药 , 同时也通过这种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来引导这些患者先到基层进行首诊或者分诊 。 ”
分级管理 分类收治
文章图片
为了给居民提供更便捷的健康服务 , 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了“智慧家医”智能系统 , 患者与家庭医生签约后 , 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 , 随时问诊 , 医生在线出诊开药 。
目前方庄社区已签约居民超过3万人 ,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8.6% , 已实现签约居民75%首诊在社区 。 而对于非签约居民 , 社区有专门的“寻医问药”群 , 对发热、咳嗽等症状给予患者专门的指导 。 12月8日 , 北京市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感染者社区健康管理专家指引》 。 根据新的指引 , 为居家阳性感染者提供日常健康管理服务的任务就落在了社区全科医生的肩上 。
如果基层检测到新冠病人病情严重或者将趋于严重发展该怎么办呢?《方案》要求 , 若患者病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 , 则应当在医联体牵头医院指导下 , 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 , 及时转诊至医联体对应的定点医院、三级医院等具备相应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 。 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 , 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诊 。 《方案》还要求 , 各地要重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开展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识别、抗原检测、健康监测、转诊流程等培训 。
童朝晖:“基层的医务人员还得对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有识别能力 , 比如这些人哪些属于高危因素 , 我接诊以后 , 我觉得可能这个病人会加重 , 或者基础病也会加重还是肺炎会加重 , 我有一个识别的能力 , 要及时转诊 。 因为新冠病毒感染到了肺炎 , 有时候进展得很快 , 晚了也不行 。 还有就是高危指标 , 病人出现哪些具体指标就要往上转诊 , 重症、危重症的预警指标 , 高热不退 , 39摄氏度以上 , 血氧饱和度掉到93%以下了 , 包括一些化验指标 , 比如淋巴细胞降到1000以下了等等 。 早识别这些高危人群和预警指标 , 及时转诊 , 这些在未来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