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调整!新冠肺炎改名,将实施乙类乙管

12月26日 , 国家卫健委会发布公告 , 一是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二是自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冠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 。
重大调整!新冠肺炎改名,将实施乙类乙管
文章图片
图:国家卫健委[1]
早前 , 由于肺炎被发现并非感染者目前最主要的症状 , 「新冠肺炎应改名」已经有所讨论 。 曾有医生公开表示「如今的病毒感染已经不适用于这个名字」 。
另一方面 , 强制隔离措施调整、核酸检测要求收窄等一系列防疫政策放开 , 不断释出「新冠管理降级」的信号 。 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出台不到一周 , 「专家称新冠肺炎最终会降为丙类丙管」的话题登上热搜 。
如今 , 「新冠肺炎」正式更名 , 并将于明年回归「乙类乙管」 。 这意味着对新冠的认识和管理方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新冠感染 , 不再叫「肺炎」
「新冠肺炎」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三年前 。 2020年2月7日 , 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暂命名事宜的通知》 , 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称「新冠肺炎」 。
重大调整!新冠肺炎改名,将实施乙类乙管
文章图片
图:国家卫健委
尽管在疫情初期 , 就诊患者多数有肺炎表现 , 但直接用「肺炎」来概括或许也并不准确 。 中华医学会常委、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彭劼表示 , 「任何一个疾病的疾病谱都较为宽广 , 不仅是单一形式的表现 。 每个人的免疫功能不同 , 感染了原始毒株也可能存在无症状感染者 。 原始毒株并不只影响肺部 , 也会导致全身高炎症状态 , 并不是单纯的肺炎 。 」
更多的讨论延续到了现在:医生们逐渐发现 , 肺炎已经不是当前感染者最主要的症状了 。 在经历了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德尔塔(Delta) , 再到现在奥密克戎(Omicron)已经成为流行株 , 感染者最大的变化就是从肺炎转变为上呼吸道感染 。
崇雨田曾带队支援香港、三亚 , 同时他也是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的总领队 。 作为一线医生 , 他发现变化正在发生:「2021年贝塔毒株在广州流行时 , 大部分患者仍有典型的肺部改变 , 只是相对原始毒株已较轻 。 今年奥密克戎成为流行株后 , 我在各地看到的患者 , 肺部改变都非常少 , 大多数都是上呼吸道感染 。 」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曾针对肺部和支气管组织进行相关研究:他们发现 , 奥密克戎在上呼吸系统中的复制速度快于以前所有的新冠病毒变体 。 同时 , 尽管该变种在上呼吸系统中的复制速度较快 , 但在肺部组织中的复制能力较弱 。 对人类来说 , 奥密克戎在肺部大量繁殖或造成损伤的能力较小 , 导致严重肺炎和呼吸困难的病例较少 , 鼻伤风的病例数量较多 。 [2]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表示 , 「现在中青年感染者中 , 差不多1%有肺炎表现 , 而且不拍CT、只看症状的话完全不知道他会有肺炎 , 他和轻症患者的表现一样 。 」
当肺炎已经不是最主要的症状 , 仍称呼为「新冠肺炎」值得商榷 。 如今 , 国家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 象征着对新冠有着更深入的认识 。
《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解读问答提到更名的考虑 。 「当时命名为『新冠肺炎』 , 主要考虑疫情初期病例大部分有肺炎表现 。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成为主要流行株以后 , 致病力减弱 , 仅有极少数病例有肺炎表现 。 考虑到肺炎仅反映了病毒感染后较为严重的患病状况 , 不能概括所有感染者临床特征 , 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 更加符合目前的疾病特征和危害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