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乙管绝非放任不管,但也没人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新冠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不是放任不管 , 有些地方已经或者正在度过第一波最高峰的冲击 , 并没有出现大家比较害怕的大面积重症死亡 。
昨夜 , 随着《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发布 , 持续三年的波澜壮阔防疫模式终于迎来了曲终人散的那一刻 , 即便时下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多地正在遭受着一波染疫高峰的冲击 , 即便感冒药退烧药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基层仍一药难求 , 即便刚刚宣布要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辉瑞新冠特效药Paxlovid的北京药何时能到位还尚不明确 , 毫无疑问 , 随着“新冠肺炎”从此只能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 曾经深刻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新冠正在跑步退场 。
今年春天的上海
乙类乙管绝非放任不管,但也没人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文章图片
就像当初新冠以“SARS”字眼裹挟着争议突然闯入我们的生活 , 那一刻 , 恐怕没人能够预见 , 这种被世卫组织最终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英语:Coronavirusdisease2019 , 缩写:COVID-19) , 确信是由“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缩写:SARS-CoV-2)”引发的传染病 , 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沉重的教训 。
直到此番退场 , 在我们的话语体系中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 , 所谓新冠肺炎其实就是SARS-CoV-2 , 一如“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英语: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 缩写为SARS)” , 致病原即为“SARS冠状病毒(SARS-CoV)” , 简单来说 , 羁绊我们生活三年的新冠就是SARSⅡ 。
当然 , 纠结于新冠的通用名称不用等到明年1月8日 , 从这一刻开始或者更早的“新十条”开始 , 就已经没有多少意义 , 只是 , 面对肉眼可见的染疫者越来越多 , 不少地区火葬场超负荷运转的残酷现实 , 乃至“多国对来自中国旅客查核酸”的举措 , 时下即便没有达到专家所称的“大面积死亡” , 我们还是有必要追问一句 , “乙类乙管到底怎么管?”
传染病的概念很广泛 , 但目前为止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仅分为甲、乙、丙3类共40种 , 其中甲类只有鼠疫和霍乱两种 , 乙类除了即将解除“乙类甲管”的新冠 , 大家耳熟能详的还包括艾滋病、狂犬病、结核病、百日咳、登革热、新生儿破伤风、梅毒、淋病、疟疾、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等总计27种 , 丙类包括常见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流感)、手足口病 , 以及不太常见的麻风病、风疹等11种 。
其实 , 除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乙类甲管的新冠 , 曾经采取乙类甲管现归于流感列为丙类的甲型H1N1流感 , 实行乙类甲管的还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肺炭疽 。
将新冠从“乙类甲管”调整至“乙类乙管”意味着什么?半个月前 , 曾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 如果将新冠肺炎按照乙类传染病管理 , 就意味着将对新冠肺炎的管理回归到卫生系统的常规工作 , 依然要诊断、报告、管理每一例病例 , 可以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依法隔离 , 对污染的疫源地消毒 , 但不再由政府组织大规模地社区封控、中断交通等措施 。 疫情防控将解除临时的应急管理状态 , 而回归到传染病的常态化管理阶段 。
从最新公布的“总体方案”来看 , 比曾光当初的判断还要超前 , 比如 , 明确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 , 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 。 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 , 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