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迎战重症高峰,但很少人希望重回封控( 三 )


与2010年相比 , 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7.1个百分点 , 其中 ,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4.6个百分点 , 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北京迎战重症高峰,但很少人希望重回封控
文章图片
▲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图/网络)
作为科技、教育、文化的中心 , 以上数据显示 , 北京市高学历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城市 。 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数量在全国独一无二 , 即便是上海和其他城市也远远不能相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国最顶尖的北大、清华等都位于北京 。
这也意味着 , 在北京市60岁及以上的429.9万人口中 , 有相当一部分是年事已高的专家和学者 。 在北京市的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中 , 就有一些专家学者在12月相继离世——显然 , 新冠病毒是最主要凶手之一 。
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 , 2022年12月去世的院士远远多于以前的月份 。
本文作者没有查到中国科学院院士12月的去世名单 , 只有一些公开信息:
12月6日 , 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家、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黄克智在北京逝世 , 享年95岁 。
12月23日 , 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工程专家卢强在北京逝世 , 享年86岁 。
北京大学的网站没有披露12月去世的专家学者 , 本文作者从网站搜到 , 仅北大医学部 , 就有四位学者去世 。 以下是网友从北大校内信息门户获得的不完全信息(如图所示):
北京迎战重症高峰,但很少人希望重回封控
文章图片
图/网络
此外 , 北大药学院魏树礼教授12月20日去世 。
早在12月9日上午 , 清华大学在线召开离退休教职工防控专项工作会议 , 表示全力做好离退休教职工防控与疾病救治工作 。
尽管如此 , 还是有一批学者在12月因病去世:12月18日 , 清华建筑学院教授栗德祥逝世 , 享年80岁;12月26日 , 清华建筑学院教授关肇邺逝世 , 享年93岁 。
12月15日凌晨 , 清华土木工程系退休教授史其信逝世 , 享年76岁 。 12月20日 , 清华建筑学院栗德祥教授去世 , 享年80岁 。
12月21日 , 清华美术学院发布讣告 , “福娃”创作组主要成员吴冠英教授逝世 , 享年67岁 。 12月22日 ,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土木工程系教授龙驭球逝世 , 享年96岁 。 12月23日 ,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教授卢强逝世 , 享年86岁 。
令人惋惜的 , 还有清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张君 , 12月19日去世 , 今年才60岁 。
有知情者爆料说 , 张君今年60岁 , 前一周检测出新冠阳性 , 历经发烧、浑身疼、咳嗽等一系列症状后 , 自我感觉好多了 。 12月18日 , 他还受邀去昆明参加学术交流大会 , 并在大会上做了主旨报告 。 12月19日 , 张君从昆明返回北京后 , 病情突然严重 , 不幸猝然离世 。
04
代价虽然巨大 , 生机正在恢复
总体来说 , 从封控到放开是势所必然 。 但由于放开在时间上过于仓促 , 未能做好必要的提前准备:安排制药厂多生产布洛芬等必备的药物;医院做好足够的预备措施 , 例如扩大发热门诊的接诊能力 , 增加足够的ICU床位等等 。
另一方面 , 正如人们所说 , 三年的封控防疫在防人、治人、隔离上面投入了太多的资源 , 在增加ICU床位等资源方面却乏善可陈 。 我2020年夏天因为牙疼而购买了几盒布洛芬 , 结果被大数据跟踪 , 北京的社区工作人员竟然打电话问我买药的用途 。
另有一次我在家收了一个顺丰快递 , 结果查到在杭州中转时工作人员感染 , 让我连续做了好几天的核酸检测 。 此外 , 药店严格管制感冒药的销售 , 无疑大大抑制了相关药物的生产 。 北京12月感染高峰期间药物难买 ,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此引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