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本文转自:福州日报
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走近闽清驻村第一书记
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文章图片
竹岭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阳(右一)向专家、学者介绍村里的情况 。 (资料图)
冬日的闽清 , 乡村建设热情不减:一个个项目有序推进 , 一项项活动精心筹办 , 一拨拨合作者下乡洽谈……“紧抓年末冲刺 , 大家都铆足了劲 。 ”闽清东桥镇竹岭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阳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
驻村第一书记们的到来 , 激活了闽清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他们带着满腔热情与各种资源投身一线 , 为村庄发展出主意 , 为村民致富谋出路 , 激活乡村的发展动能 。
集聚人心谋振兴
眼下 , 三溪乡溪源村很热闹 。 村口活动广场改造接近尾声 , 河畔的农家乐正在内装阶段 , 河道两岸改造工程正在提速……各点位上 , 施工车辆往来不停 , 工人埋头奋战 。
“现在村里同步推进的建设项目有十多个 。 ”让溪源村村支书张华兴欣喜的是 , 这股发展热潮中 , 不是村里“一头热” , 不少村民也踊跃参与 。 “这多亏了华书记!”
他口中的华书记是去年到村的省财政厅派驻溪源村第一书记华宁 。
初来溪源 , 华宁看到的是一个沉寂的乡村:产业薄弱 , 年轻人外出 , 基础设施落后 。 “打破困局 , 要从‘基础’入手 。 ”聚焦村民所忧所盼 , 华宁利用争取到的资金开启了抛荒田复垦、山上村道硬化、老油坊修缮等一系列项目 。
这些项目的推进盘活了村里的沉睡资产 , 也激发了村民投身振兴事业的热情——
村民张和淳承包了即将完成改造的水电站工人宿舍 , 打算办个农家乐 。 “我们在这里修几个包间 , 做些地道土菜 , 游客来了能有地方吃饭 。 ”
村民张和庆承包了5亩多村里流转过来的农田 , 做起了“共享农场” 。 “我们帮城里人‘云种地’ , 开辟新业态 , 还能增收 。 ”
为吸引更多乡贤投身村庄振兴 , 驻村以来 , 华宁还和村两委办了2场乡贤座谈会 , 谈发展思路与方向 , 吸引近50名乡贤积极响应 。 “一直有回家乡干事业的想法 , 现在有支部带头 , 有华书记带来资源支持 , 我们心里有底了!”在外地从事文旅运营多年的乡贤张延棋感慨地说 。
今年10月 , 由溪源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控股、乡贤集资参与的溪源裡乡村旅游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 两名乡贤也把党组织关系转回村里 。 在华宁带头下 , 亲子漂流、玻璃滑道等“重头”旅游项目正在积极筹划 。
用好生态谋振兴
同样热闹的还有东桥镇竹岭村 。
对于地处高山的竹岭而言 , 这样的热闹十分难得 。 “以前 , 村里少有外村人来 。 何书记来了以后 , 专家、企业家一拨一拨地来 。 ”竹岭村党支部副书记黄青青说 。
刚到竹岭 , 驻村第一书记何阳就带着村两委和各领域专家把竹岭上上下下跑了几遍 。
“旧村基础设施落后 , 未形成像样的农林产业 , 但我们也有一些特别的收获 。 ”何阳介绍 , 竹岭自然景观丰富 , 生态资源良好 , 有80余棵百年古树、多条峡谷瀑布 , 森林覆盖率达82% , 还留存有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
如何释放这些特色资源潜力?何阳从多方面入手——
立足村中的古树群 , 他一边摸清古树“家底” , 挖掘森林生态文化 , 一边报名“选美” , 积极争创“福建最美古树群” , 努力打响竹岭的知名度 。
立足当地自然条件 , 他扶持产业带头人发展林下经济 , 完成“林果竹林下经济产业园”一期工程建设 , 种起了石斛 。 同时 , 开发山泉水 , 并完成相关认证工作 。 “我们为本地出产的好物注册了6个门类‘林果竹’商标 , 推广属于我们自己的绿色生态品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