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记忆里的“治愈力量”之二

本文转自:许昌日报
国民记忆里的“治愈力量”之二
文章图片
“小香槟”曾是许多人的最爱资料图片
□采访人员张铮
你是否也会觉得 , 小时候那种简单的快乐 , 在长大后渐行渐远?
小时候吃过的那些简陋却美味无比的零食 , 装满了欢笑 , 也装满了幸福 。 除了照片 , 多年后已经成家立业的我们该如何回忆天真的童年?
还有哪些像黄桃罐头一样的食品 , 在不同年代承载着国民记忆?12月27日 , 采访人员对此进行了采访 。
您印象中的“国民食品”是什么?
天方方便面、老式蛋糕
国民记忆里的“治愈力量”之二】曾经的味道依然被人怀念
方便面作为“国民食品”伴随了几代“归家人”的春运记忆 , 更丰满了每年春运大潮中数亿人的漫漫归途 。
如果你是“70后”或者“80后” , 你的成长历程里一定少不了方便面;如果你20世纪90年代在许昌生活过 , 你的肯定知道“脆酥香 , 数天方”这句广告词 。
那时 , 有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美味就是方便面 , 有多少孩子会做的第一顿饭就是煮方便面 。
今年63岁的市民王霞说 , 在她的记忆里 , 当时人们走亲访友除了罐头 , 还会带上蜜三刀、江米条等点心 , 后来 , 老式蛋糕也登上了大伙儿礼尚往来的“必备清单” 。
张军经营一家小卖部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商店内货品的更替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 20世纪80年代 , 逢年过节 , 他都会进不少火腿肠和塑料盒装的蛋糕 。 到了20世纪90年代 , 成箱的水果和饮料成为人们走亲访友的首选 , 杏仁露就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 。 春节时 , 很多人串亲戚时还会买上一箱雪碧、健力宝等碳酸饮料 。 再后来 , 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 , 成箱的牛奶和一些营养早餐面包等慢慢风靡起来 。
“80后”的甜蜜童年
是记忆中的“小香槟”
印象中第一次接触饮料 , 就是“小香槟” 。
“小时候的物质远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 , 即便有饮料 , 种类也很少 , 而且也比较贵 。 唯有几毛钱一瓶的“小香槟”是我童年的最爱 。 ”说起记忆深处的那些“国民食品” , 已经40多岁的黄明说 。
其实 , 很多“80后”童年记忆中都烙下过“小香槟”的印记 , 这种饮料在河南流传甚广 , 并非一地独有 。 “小香槟”由葡萄酒或果汁 , 加糖水、香料、色素、二氧化碳等材料配制而成 , 在开启瓶盖时 , “小香槟”会像啤酒那样冒出泡沫 。
童年的“小香槟”喝起来带点儿酒味 , 但远没有白酒或者啤酒那么浓烈 。 “我们学着大人开啤酒的模样 , 找个八仙桌边 , 用桌子的上沿顶着瓶盖 , 然后手掌用力一拍 。 啪的一声 , 瓶盖应声而落 , 瓶口还丝丝地冒着泡沫 。 ”黄明说 , “光是开瓶盖对我来说 , 也已经是莫大的乐趣了 。 更何况喝完的瓶子再拿到小卖铺 , 还能再换回两毛钱……”
“我们厂生产的牛轧糖、汽水很有名气 , 逢年过节还会发糖果、“小香槟”等!”58岁的安松月是魏都食品厂的一名员工 。 1986年 , 她从许昌市蔬菜公司调到那里工作 。 在她的印象里 , 20世纪80年代 , 魏都食品厂的生意红红火火 。
“我1987年来厂里上班 。 ”50岁的芦艳丽说 , 她曾经在车间流水线上工作 , 生产过汽水 , 捆扎过啤酒 。 那时 , 芦艳丽一个月可以拿到三四十元的工资 。 这样的收入在当时很令人羡慕 。
“1988年的一天 , 我们开着车去乡里的会上卖啤酒、“小香槟”、罐头 , 生意很好 , 收的都是零钱 , 卖了200多元 。 ”安松月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