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味儿,恰似那把瓜子

中国味儿,恰似那把瓜子
文章图片
丰子恺在随笔《吃瓜子》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趣话:“中国人具有三种博士的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吃瓜子博士 。 ”
能够把嗑瓜子作为一大乐事的民族 , 全世界也没几个 。 一捏一嗑间 , 两瓣瓜子壳应声而裂 , 香咸的瓜子仁落入舌尖——这美妙的滋味 , 中国人最懂 。
瓜子面前 , 人人平等
中国人嗑瓜子的习惯 , 古已有之 。 神州大地各地饮食文化各自精彩 , 瓜子却是统一了中国人饭后零食的存在 。
明代以来 , 众多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卖瓜子、嗑瓜子的情节 。
中国味儿,恰似那把瓜子
文章图片
康熙年间有诗云:“漏深车马各还家 , 通夜沿街卖瓜子 。 ”但当时的瓜子以西瓜子为主
清初著名文学家孔尚任善于从细微处观察生活 , 在《节序同风录》中描述瓜子时 , 用一个“嗑”字写得生动有趣:
“炒西瓜子装衣袖随路取嚼曰嗑牙儿 。 ”
在年代靠后些的《红楼梦》中 , “嗑瓜子”也是小姐、丫鬟们手边不分地位的零食 。
不仅有丫鬟们“嗑了一地的瓜子皮儿”的情节 , 在第八回林黛玉探病薛宝钗巧遇贾宝玉的经典场面中 , 林妹妹醋意大发 , 嗑着瓜子冷看宝玉烫酒:
“黛玉嗑着瓜子儿 , 只管抿着嘴儿笑” 。
林妹妹的这盘瓜子 , 想必是有点酸涩的味道了 。
中国味儿,恰似那把瓜子
文章图片
如今常说的“黑瓜子”就是西瓜品种之一籽瓜的种子
在当代文学作品《餐桌旁的领袖们》中 , 可以窥见老一辈领导人中也有不少瓜子爱好者:
“毛泽东喜欢吃黑瓜子(西瓜子) , 刘少奇喜欢吃葵花子……天天夜里开会 , 毛泽东(瓜子皮)建一座‘宝塔山’ , 刘少奇堆成‘蒙古包’” 。
瓜子 , 就是如此令人着迷 , 也如此令人上瘾 。
中国味儿,恰似那把瓜子
文章图片
在中国 , 嗑瓜子是一项全民活动
晚清之前 , “瓜子”主要是指西瓜子 。 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 , 南瓜子和葵花籽大约在晚明时期辗转传入中国 , 晚清以来 , 瓜子大家族中逐渐兴起了南瓜子和葵花籽 。
中国味儿,恰似那把瓜子
文章图片
内蒙古的大片葵园
直至民国时期 , 葵花籽开始异军突起 , 逐步占领市场 , 开始了被称为“香瓜子”的黄金时代 。
向日葵 , 扎根在了中国
和南瓜一样 , 向日葵的老家也在美洲 。 最开始进入中国时 , 向日葵主要作为观赏性植物 , 食用及售卖也只是偶有记载 。 现在 , 中国和美国、西班牙、土耳其吃掉了世界上最多的葵花籽 , 中国同时还是出产向日葵最多的五个国家之一 。
向日葵来到中国后 , 一股脑扎根在了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区 , 中国超过一半的向日葵都产自内蒙古 。 能够被挑剔的向日葵选中为“宝地” , 是有原因的 。
中国味儿,恰似那把瓜子
文章图片
新疆特克斯向日葵与棉花云
向日葵貌美又有实力 , 却毫不娇气 。 向日葵的耐盐性、耐寒性都很强 , 在盐碱地、沙壤土的环境中 , 别的作物很难生存 , 但向日葵却能利用沙壤土中的肥力发育根系 , 遇强则强 。
向日葵对于热量的利用率也很高 , 以内蒙古赤峰举例 , 这里年照时数长 , 全年积温在1800℃~3000℃之间 , 无霜期长达90~140天 , 这些都为向日葵的生长提供了非常优良的条件 。
这位北美来客 , 美丽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