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阳了”要每天监测生命体征(图)( 二 )


魏锦说 , 居家治疗期间 , 家人的细致观察和生命体征监测是尽早识别老年人肺炎及其重症倾向的关键手段 。 日常观察重点可以放在老年人大小便、饮食和精神状态等方面 , 发现以下情况 , 即使老年人不发烧也应及时就医 。 大小便失禁或尿量明显减少;精神萎靡、嗜睡、交流障碍、不认人 , 面色苍白 , 口唇发紫;持续食欲不振进食差 , 吞咽困难;腹泻呕吐、胸部和腹部疼痛 。
生命体征监测包括静息状态下的体温、血氧、心率和血压以及呼吸频率 , 糖尿病患者还要监测血糖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已经将生命体征监测特别是静息和活动后的指氧饱和度监测指标等加入重症早期预警指标 。 老年人出现以下情况高度怀疑肺炎或有重症倾向 , 需要尽早就医 。
体温连续三天经药物治疗仍超过38.5摄氏度 。 老年人的体温需要每隔四到六个小时监测一次 , 体温在35摄氏度以下或者低热超过一周仍然不退热 , 也需要到医院就诊 。
血氧饱和度<93% , 或者呼吸频率每分钟超过30次 。 通过指脉氧仪监测外周血氧饱和度是比较准确的肺炎和重症识别方法 , 静息状态下 , 低于93% , 就需要到医院就诊 。 买不到指脉氧仪 , 可以通过数呼吸频率的方法来替代 , 正常人一分钟的呼吸次数是12到20次 , 老人呼吸频率超过20次每分钟 , 或者比平时的呼吸频率要明显加快 , 也提示可能存在低氧血症的情况就需要到医院就诊 。
血压、血糖等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 通过家中现有药物治疗方案不能控制或改善 。 老年人家里一般都有血压计 , 出现血压、心率明显增高 , 也提示病情加重和恶化 , 需要就医 。 有糖尿病的老人 , 要坚持每天测空腹和餐后血糖 , 血糖明显升高 , 也要到医院就诊 。
老人恢复期长于年轻人
俯卧位通气能促进康复
近期 , 已有中、重型老年新冠病人陆续开始出院 , 魏锦提醒这些老年人及其家人 , 老年人出院并不代表已经完全康复 , 回到家中仍需精细调养 。 有研究提示 , 随着老年人年龄增加 , 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 , 感染新冠的病毒载量会比年轻人更高 , 并且排毒时间会延长 , 因此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 抗原转阴的时间会更长 , 老年人的恢复期也会相应延长 。 魏锦建议老年人出院后尝试以下方法促进康复 。
俯卧位通气法改善缺氧 。 该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新冠重症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 并能促进痰液排出 , 同样适用于居家治疗和康复的老年人 。 俯卧位通气法需要借助三至四个枕头 , 将两个枕头垫在老人的胸部和髋部、脚踝处 , 以避免胸腹部持续受压 。 将老人头偏向一侧 , 也可以用一个枕头将前额部抬高 , 避免影响吸气 。 建议每天俯卧位趴12小时以上 , 但不用连续趴12个小时 , 感到不舒服时可以调整卧姿 。 可以进行“分次”俯卧位 , 每次做两个小时 。 需要注意的是俯卧位要避免患者身下皮肤受压 , 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 餐后两小时内不可进行 。
拍背法帮助排痰 。 老年人在新冠康复期容易有痰多黏稠不易吐出的问题 , 拍背排痰的具体做法是手心呈空心状态 , 手腕发力 , 沿脊柱两侧从下往上 , 从外向内去扣拍 , 坐卧位和侧卧位都可以 。 如果家中有制氧机、咳痰机、雾化器 , 也都可以根据病情使用 , 以改善呼吸状态 , 促进痰液排出 。
缩唇呼吸法提高肺功能 。 该方法第一步是嘴巴紧闭 , 从鼻孔吸入空气 , 腹部鼓起来 。 第二步是撅起嘴唇 , 慢慢呼气 , 如同吹口哨 。 建议吸气和呼气的时间比是1:2或1:3 , 每天练4至6次 , 每次15至20分钟 。 在练习时 , 可以使用蜡烛来控制呼气的流量 。 蜡烛距离口唇15至20厘米 , 呼气时 , 火焰随气流倾斜不至熄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