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关中人的“蒸年馍”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趣谈关中人的“蒸年馍”
文章图片
学做蒸年馍让孩子们充满了兴趣和好奇 。 (尚洪涛摄)
趣谈关中人的“蒸年馍”
文章图片
蒸年馍也会顺便把漂亮的礼馍做好 。 (尚洪涛摄)
○张同武
饮食传统之于传统年节的关系 , 是互相成就的依托寄托 , 是精神图腾的咏怀释怀 , 更是挥之不去的情感情结 。 坚守传统 , 行稳致远 。
很快就过年了 , 各种关于年俗的说道又扩散开来 , 其中最为吸睛的是很多地方的“杀年猪” , 也就是把自家养的猪杀了 , 预备着过年吃 。 在这个互相帮忙的过程中 , 乡邻们增强了沟通交流 , 联络了亲情友谊 , 一定意义上是小型的联欢会 , 是精神的莫大慰藉 。
饮食习惯让关中道一带基本不杀年猪 , 但咱可有“蒸年馍”这样的预备过年的仪式 , 一样的手忙脚乱、一样的邻里互帮、一样的欢乐热闹呢 。
所谓“蒸年馍” , 就是集中准备过年时需要的馍 。 这些“年馍” , 包括自家吃的、待客用的和馈赠亲朋的 ,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 所以必须要在年前集中蒸一次 , 之后分门别类、各尽其用 。 关中人讲究正月里不搭蒸锅 , 据说是正月里万事开头 , 蒸馍会产生蒸汽 , 汽气同音 , 新年伊始 , 不希望造气、生气与着气 , 所以忌讳正月里蒸馍 。
于是 , 关中人在腊月尾巴那几天里 , 完成蒸年馍 。 有了馍就有了吃饭的主心骨 。 没有馍在笼里 , 任什么山珍海味都只是点缀 , 根本吃不饱的 , 这就是千百年的关中食俗 。
说是大工程 , 首先是年馍的数量大 。 关中人以面食为主食 , 面食中一大半就是馍 。 一家人这一个月需要多少?再加上正月里人来客往 , 这拜年的、送礼的 , 过去关中人年节里走亲串友一定要送馍 。 这几重因素叠加 , 那肯定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 。 这个大工程 , 还体现在品种的丰富上 。 这时候的馍 , 是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 , 馒头、包子、花卷乃至各色花馍 , 琳琅满目、丰富多彩 。
趣谈关中人的“蒸年馍”】有了数量的多、品类的多 , 那这蒸年馍就一定需要互相帮忙、互相支撑 。 从这一点来讲 , 这种乡邻互助实际上也是礼俗的最好安排 , 半强制性地把原本松散的乡邻聚在一起 , 从而实现较为顺畅与密切的交流 。 即便是平日里牙碰舌头的事 , 在这时候一定会得以消解 。 一年到头了 , 有什么误会、有什么矛盾就在这时候化开了吧!别把坏情绪攒到下一年去 , 咱说说笑笑热热闹闹的多好!于是 , “蒸年馍”也是精神层面的大工程呢 。
絮叨一下蒸年馍的基本过程 。 先是要淘麦子磨面 。 磨好面了 , 第一步是发面 , 那时候的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 , 但咱家里有热炕 , 那就把若干面盆放在热炕上 , 之后睡了热炕的面就氤氲得蓬勃了 。 发好面之后 , 才是大工程的重头戏 。 主妇们在蒸年馍的前一阵 , 就预定下村子里那几位德高望重、手艺精巧的大嫂大婶 。 等自家的面发好之后 , 大嫂大婶会如约而至 , 笑盈盈地来当老师了 。 当然 , 还有几位是近门子的妯娌小姑之类 , 她们也会早早到来 , 为主家蒸年馍做更多的辅助工作 。
这些平日里就很熟稔的女人们 , 此刻聚在一起 , 手底下忙活着 , 嘴也肯定不停 , 东家长、西家短的 , 肯定在谈话中占一定分量 , 这是标配 。 而其他的内容 , 就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了 , 叽叽喳喳热热闹闹 , 直把这蒸年馍的活干得像是小型的狂欢一样 。 手艺精巧的 , 先是变戏法一样做出个样品来 , 再手把手地教其他人;初学的年轻主妇 , 在照猫画虎之后 , 一定会大呼小叫地乐出声来 。 这时候 , 案板上的家什 , 除过平日里的菜刀之外 , 没用过的新梳子、干净剪子、竹签子、勺子等 , 都成了制作花馍不可或缺的工具 。 它们在巧妇的手中 , 上下翻飞、左右开弓 , 剪、捏、挤、压 , 直把一团团面团变出花鸟鱼虫的模样来 , 再点缀上豆子、红枣、芝麻等 , 这些花馍就更加有模有样 。 说它是面雕 , 完全够格 。 就这样 , 这些巧妇们说说笑笑 , 手嘴都不停歇 , 很快地 , 那案板上就分门别类地摆上了一大片美丽动人的花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