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陀茭白,让五花肉成为配角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头陀茭白,让五花肉成为配角
文章图片
台传媒采访人员陈洪晨
辣椒小炒肉 , 小鸡炖蘑菇 , 西葫芦炒牛肉……在一众荤素搭配的家常菜中 , 素菜往往担任配角 , 起着清爽解腻、激发主食材香味、丰富菜品色泽、点缀装饰等作用 。
而在黄岩头陀 , 有一种土特产——茭白 , 却让与之搭配的荤菜甘当绿叶 。 由黄岩国际大酒店厨师长高卫国主创的“头陀茭白酱油肉” , 入选了黄岩区“百县千碗”获奖作品名录 。
风雅之物 , 生于头陀
茭白学名为菰 , 在古代是一种风雅的食物 。
头陀茭白,让五花肉成为配角】唐代诗人杜甫《秋兴八首》的“波漂菰米沈云黑 , 露冷莲房坠粉红” , 王维《送友人南归》的“郧国稻苗秀 , 楚人菰米肥” , 宋代词人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的“芦叶蓬舟千重 , 菰菜莼羹一梦 , 无语寄归鸿”等 , 都寄托了对菰的向往之情 。
古诗词中 , 为何既称“菰米” , 又称“菰菜”?
原来 , 菰最初秋季结实 , 称雕胡米 , 是六种谷物之一 。 《周礼》上说“凡王之馈 , 食用六谷”;《西京杂记》称“菰之有米者 , 长安人谓之雕胡”;唐时 , 食粮的观点也是六谷 , 为稻、黍、稷、粱、麦、菰 。 据说用菰米煮饭 , 香味扑鼻、又软又糯 , 是招待上客的食品 。
后来 , 菰因黑穗菌寄生 , 茎膨大而成茭白 , 虽不能开花结实 , 却鲜嫩无比 , 于是摇身一变作为蔬菜 , 登上人们的餐桌 。 因形状粗大肥嫩 , 近似竹笋 , 又称菰笋(高笋、茭白、茭瓜) , 被姑苏人奉为“水八仙” , 还和莼菜、鲈鱼并称“江南三大名菜” 。
茭白根系发达 , 需水量多 , 对水肥条件要求极高 , 温度亦是影响其生长的重要因素 。 台州温黄平原水源充足 , 土层深厚、松软肥沃且富含有机质 , 适宜种植茭白 。 其中 , 黄岩头陀产的茭白尤为出名 。
“头陀茭白雪白胖”“头戴雉鸡毛 , 身穿绿旗袍 , 只怕肚子大 , 性命就难保”……这些俗语、民谣 , 皆是当地民间对茭白形象而直白的描述 。
高端食材 , 朴素烹饪
清炒、油焖、干煸、糟溜、葱油、烧肉、酱淋……茭白的做法 , 五花八门 。
头陀茭白酱油肉这道土菜 , 印证了《舌尖上的中国》里那句引发全国食客共鸣的台词——“高端的食材 , 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
“小时候 , 家里的长辈会把茭白放在米饭上蒸 。 ”高卫国介绍 , 即便是这样毫无技巧也不带任何调味的做法 , 米饭开锅时扑鼻而来的清香 , 入口时茭白鲜甜软嫩的滋味 , 也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
“头陀茭白品质上佳 , 我们通常精选鲜嫩的小茭白来做这道菜 。 选对了原材料 , 可以说 , 这道菜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 ”高卫国介绍 。
来源于自然馈赠的食材 , 如何保留和激发其本味?他沿用了小时候的家常做法——蒸 。
“要点在于带壳蒸 , 这样有利于保持茭白原味、营养不流失 , 使口感更香甜;可以添加少量雪菜一起蒸 , 蒸好后茭白会带着一点淡淡的酸味和咸味;还可根据食客需要 , 添加米饭一起蒸 。 ”他介绍 , “蒸制时不放其它任何调料 , 因为茭白带壳不易熟透 , 需蒸两小时左右 。 ”
蒸好的茭白 , 剥壳、切块、摆盘 , 趁热上桌 , 再配上一小碟酱油五花肉 , 食客就可以开动了 。
雪菜在这道菜里 , 无疑是微不足道的配角 , 让人意外的是 , 五花肉亦是 。 高卫国直言:“五花肉和酱油一样 , 作为蘸料使用 。 其实不重要 , 家常烹饪时 , 不放也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