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第一杯草莓塔已经翻车了( 二 )


而草莓塔的流行也有着“季节限定”的属性 。 在圣诞、元旦、春节接踵而至的皑皑冬季 , 集鲜艳、浪漫、甜美于一体的草莓塔 , 成了爱与仪式感的最好象征 。
口感不出色的草莓塔能火极一时 , 与每年春天樱花限定商品霸屏全网的盛况类似 。 即使“樱花限定”商品与樱花之间只有符号的关联 , 色素主导、白砂糖和食用香精共同作用下的“糊弄感”常被吐槽 , 但对春季的应景价值就是它能够年年冲上热搜的底气和资本所在 。
能表达情绪则是网红产品的另一大属性 。
新年的第一杯草莓塔已经翻车了
文章图片
图源:有意思报告
围炉煮茶是文人的风雅 , 热红酒是圣诞夜的浪漫 , 正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夏天的第一个冰激凌 , 冬天的第一个草莓塔是宠爱的爱意象征 。
正如营销学家丹尼尔·平克的那句话:“很多商品的溢价 , 就是在故事里 。 ”草莓塔还是那个塔 , 但衍生出的无数热搜都直指爱与被爱的内核:深夜男子骑电车捧着草莓塔回家、男友自制草莓塔送女友、婆婆下班特意给儿媳买草莓塔 , 就连草莓塔容易垮的缺点都被赋予了爱的哲学含义 。
事实上 , 草莓塔的消费重点也已经悄然转移:颜值、口感和价格的关注度并不高 , 草莓塔与“被宠爱”的联结、彰显自己被爱的幸福感恰恰是它在社交媒体“疯传”的根本原因 。
这是一种“非炫耀性消费”概念:与其用昂贵的消费品来彰显自身 , 部分人群转而通过微妙的象征信号等元素来让自己有别于其他群体 。
圣诞前后火爆到鼎盛的草莓塔风头渐消 , 网红商品的迭代也反映出一件核心事实:越是陌生的需求越具有吸引力 , 能获取未知生活的体验会带来大量的乐趣 。 前所未有的新鲜和兴奋感 , 就是消费者游戏的秘密 。
所以 , 不久的未来 , 依然会出现下一个类草莓塔的网红 。
为什么草莓味的食物不好吃?
草莓塔是这个冬天的新晋网红 , 但其实一到冬天草莓季 , 各种草莓产品就层出不穷:草莓蛋糕、草莓牛轧糖、草莓牛奶、草莓肉松小贝等 。
和草莓塔一样 , 外表粉嫩的它们 , 味道却不令人满意 。
但和草莓塔不一样的是 , 草莓味食物多数没有“草莓” , 口感难吃的“罪过”在于草莓香精 。
食品里的水果风味 , 是需要用香精添加到食物里去“模仿”合成本身的味道 。 像柠檬、苹果、菠萝、梨、香蕉等浓郁且有标志性气味的水果 , 用香精模仿起来比较容易 。
而草莓是香味物质最复杂的水果之一 , 有青香、果香、酸香、甜香、凉香、木香、奶香、坚果香、花香、瓜香等几十种香韵 , 这种复杂组合大大提升了香精的还原难度 。
气味丰富的草莓味 , 香精难以复制;而西瓜、樱花等气味寡淡、特色不明显的食物 , 香精也很难还原 , 所以樱花味、西瓜味、樱桃味食物也是被吐槽的重灾区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食用香精最终呈现的是多方因素叠加的结果 , 很难与食物原本的味道一模一样 。
如果食用香精想更无限地接近食物本味 , 一方面“会造成研发和制作成本的增加“ , 另一方面“化工合成很有可能制作新的味道时 , 基团会和之前原有的味道基团发生反应 , 反而使味道发生不可控的改变” , 因此可能适得其反 。
因此食物香精的气味只能是工艺技术、研发成本、大众接受度等各因素相平衡的结果 。 不好吃的草莓味食物 , 很可能是因为人工合成的研发投入不够、原料也低廉的缘故 。 比如很多草莓香精会把草莓气味浓郁、也便于人工制备的“草莓醛”作为香气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