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第一杯草莓塔已经翻车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有意思报告
(ID:youyisi_cn)
作者:郭艺贾诗卉
今年冬天 , 没吃过、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草莓塔的人 , 请反思一下自己的社交能力 。
几十颗艳红的草莓呈塔状叠至30-50厘米高 , 间隙里填满丝滑细腻的白色奶油 , 各种绸带、蝴蝶结、彩色糖粒、小饼干、小卡片装饰其间 。
据美团数据 , “草莓塔”单周搜索量已超百万次 , 月销量更
是比火前增长1806% 。 特别是在北京、石家庄、天津、西安、成都、哈尔滨、沈阳、广州、杭州及潍坊等地销量尤为卓越 。
在品牌端 , 好利来、北京环球影城纷纷在圣诞节期间推出草莓塔招揽人气 , 售价88元引得网友直呼“良心” 。
然而 , 随着草莓塔热度的增加 , 口碑开始出现褒贬不一 。 在微博 , #顾客买49.9元草莓塔全是绿色草莓#登上热搜 , 阅读量达2.5亿 。 甚至有人开始质疑这是一场与“樱花限定”同出一辙的“浪漫营销” 。
难道 , 草莓塔和此前那些“网红爆款”“季节限定”割的是同一波“韭菜”?
从“浪漫草莓塔”到“草莓冤种塔”
在12月初 , “冬天的第一杯草莓塔”视频就在社交平台掀起了一阵“浪漫旋风” 。
一位精英穿搭的男士把车停在路边 , 冒着风雪给女友买草莓塔 。 高颜值草莓塔 , 搭配方向盘上四个圈的logo , 满屏都是“霸总的爱” 。 这条视频在小红书平台获得了6.3万点赞 , 也带着草莓塔一炮而红 。
新年的第一杯草莓塔已经翻车了
文章图片
图源:小红书热心市民橙瑞
“爱她 , 就带着草莓塔接她下班”成为这个冬天检验爱情的新标准 。
和爱情挂钩 , 就能卖出高价 。 在外卖平台 , 108元是门槛 , 仅限到店自提 。 若是增加“免费配送”的字样 , 价格可至188元 。
价格相差甚多 , 是因为草莓塔的不稳定性为配送增加了难度 , 风险高到外卖小哥不敢送 , 因此很多人只得到店里拿 。 于是在社交平台 , 晒草莓塔倒得一片狼藉成为新“潮流” 。
好不容易捧着草莓塔回到家 , 难以下口成了又一个难题 。
首先是吃法上的难 。 要吃草莓塔 , 你必须耗费半小时卸下里三层外三层的装饰 , 所碰之处尽是奶油 。 吃的时候草莓是草莓、奶油是奶油、蛋糕是蛋糕 , 毫无浪漫可言 。 这时你终于发现 , 草莓塔本质上就是蛋糕杯上插着三根草莓糖葫芦 。
新年的第一杯草莓塔已经翻车了
文章图片
图源:有意思报告
你不禁开始怀疑 , “128元买18颗草莓 , 我是不是纯纯大冤种?”
此外是味道难以下口 。 不少网友表示 , 草莓一吃就知道是催熟的 , 一点草莓味儿没有 , 口感嘎嘣脆 。 而奶油大多不是动物奶油 , 吃一口就腻得不行 。
既然又贵又难吃 , 草莓塔为什么能成为“爆款”?
谁捧红了草莓塔?
首先是视觉上的冲击 。
近几年网红小吃有一个共同特点:堆料 。 把加了一堆小料的食物不成比例地放大 , 就容易出爆款 , 如巨无霸汉堡/甜筒、火锅店的菜坛子奶茶 。
新年的第一杯草莓塔已经翻车了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小红书左@麻辣雅子右@狱狱狱狱狱
除了视觉冲击 , 草莓塔的流行还源自消费者自下而上的“迫切需求” 。 它的流行背后 , 是“社交货币”的定义正在走向更高级形式 。
颜值高已经是网红产品的基本素养 , “时令限定”带来的稀缺性才会大大增加它走向火爆的可能 。
去年圣诞节的热红酒、今年冬季的围炉煮茶、每年夏季景区推出的网红雪糕 , 基本都是在特定季节曝光的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