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一位老中医的肺腑之言:辨失血症兼痰症证治

【老中医|一位老中医的肺腑之言:辨失血症兼痰症证治】老中医|一位老中医的肺腑之言:辨失血症兼痰症证治

编者按:
本故事来自明末清初名医喻嘉言先生所著《寓意草》 。
喻昌 , 字嘉言 , 号西昌老人 , 江西南昌人 , 特别推崇《伤寒论》 , 其临床经验丰富 , 学术造诣精深 , 在医学理论上勇于创新 , 提出了“秋燥论”和“大气论” 。
故事为本人翻译而成 , 稍加润色 , 略作改编 。 本人才疏学浅 , 水平所限 , 难免错讹 , 望大神不吝赐教 。
故事终究只是故事 , 只可在茶余饭后用作谈资 , 以博取众人欢笑 。 若有病须去正规医院寻医问药 , 切莫自作主张 , 本人概不负责 。

话说有个名叫闻君求的人 , 患失血症 , 一旦出血 , 就会出很多 , 而且咳嗽 , 生痰 , 肺气上逆 , 面青 , 厥阴肝脉独伤 , 虚火旺盛 , 究其原因是阴血不足 。 但见其从前所用药方 , 原本应该用生血药 , 反而用了滋生痰邪的药;原本应该用祛痰药 , 反而用了耗伤阴血的药 。 不知出自哪位高明之手 。
人之脉搏跳动与肤色之润泽 , 皆要靠气与血来维持 。 阴血外脱 , 也会造成阳气不守 。 气上胸膈 , 则会造成喘促胀闷 , 言语举止皆受影响 。 闻君求的病情虽然并非经常发作 , 但是一旦发作就会很严重 。 如果在其病情发作时而使用行气药 , 就会使病情更加严重 。 欲使气不上升 , 最为正确的治法就是滋生血液 , 血液充足 , 气有所附 , 浮游之气归于血液之中则不再上升 , 此乃以阴制阳之法 。 然而 , 顽痰胶结在胸膈肺胃之间 , 既阻碍血液循环 , 又难以滋生新血 。 由此看来 , 似乎不除顽痰 , 别无生血之法 。 殊不知 , 对于此症来说 , 顽痰未必能够祛除 , 反而更有可能伤及原本就已经衰弱的正气 。 病人服用祛痰之药后 , 体内顽痰不过暂开 , 而后复闭 , 故劳而无功 。 而我用乘机利导之法 , 先以微阳药暂开顽痰 , 紧接着投以纯阴峻剂 , 待顽痰复闭之时 , 所用生血之药早已进入循环系统 , 日复一日 , 均使用此法 , 新血由是得以滋生 , 血生则浮游之气重返血室 , 此时再使用祛痰之药 , 才能做到痰去气存 。
治疗此症 , 除了服药之外 , 还要注意饮食 , 因为肥甘之味易生痰 , 厚腻之味易伤阴 。 人身之气自早晨至中午 , 行阳二十五度 , 在这段时间内 , 饮食易于消化 , 不会生痰;而人身之气自中午至夜晚 , 行阴二十五度 , 在这段时间内 , 饮食不易消化 , 易生痰饮 。 佛教有“过午不食”之戒 ,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 并不是所谓的有药王菩萨护身 。 调摄之法对人体来说 , 尤为重要 。 古圣先贤以秋冬养阴 , 秋者于时为收 , 冬者于时为藏 , 效仿天地收藏之道 , 宁茹毋吐、宁拒毋迎、宁早睡毋早起 。 蛰虫尚知冬眠 , 人更应该顺时而为 。 欲使不再失血 , 就更要注重收藏之道 。 厥阴肝木受病 , 若憔悴之色见于夏秋冬三季 , 尚可推诿是小病;若至春月肝木荣发之时 , 尚见憔悴之色 , 怎可推诿是小病?然而 , 若要春月肝木能够荣发 , 功劳则在于秋冬之时收藏有道 , 倘若于秋冬之时不懂收藏之道 , 春木岂能荣发?
此症若在夏秋冬之时不注重用药及日常调理 , 到了春月病情危重之后才急于治疗 , 为时已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