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引起肥胖的分子机制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抗抑郁药 , 通过选择性地抑制5-HT的再摄取而产生抗抑郁作用 。 以往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血清素信号具有抑制进食的作用 , 在SSRIs治疗前几个月抑郁症患者存在体重下降 。
但是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长期使用SSRIs(大于1年)却与体重增加相关 。 这种矛盾的结果被认为是SSRIs药物的第三大副作用 。
科学家揭示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引起肥胖的分子机制
文章图片
2021年10月21日哥伦比亚大学PatriciaDucy研究团队揭示了长期使用SSRIs引起体重增加的副作用依赖于血清素信号 , 并进一步发现Mc4r激动剂可改善这种副作用 。
科学家揭示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引起肥胖的分子机制
文章图片
口服氟西汀后小鼠体重增加
研究人员发现正常小鼠每天口服氟西汀连续6周和12周均促进饮食 , 增加体重 , 白色脂肪组织含量也增加 , 但不影响小鼠的能量消耗和运动能力 。 事实上在口服氟西汀第5天后小鼠的夜间活动期间摄食量就开始明显增加 , 体重也增加 。
科学家揭示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引起肥胖的分子机制
文章图片
透明脑技术揭示全脑神经元活性
进一步透明脑技术实现c-FOS激活标记 , 发现在这种急性口服氟西汀后中缝背核(DRN)、弓状核(ARC)和下丘脑的室旁核(PVN)等调控摄食的关键脑区神经元活性降低 。 更细致的来说 , ARC脑区阿黑皮素原(POMC , 驱动饱腹感)神经元的活性降低 , PVN脑区驱动饱腹感的α-促黑素细胞激素(α-MSH)神经元活性也降低 。 大脑中促进饱腹感的神经元活性降低后 , 小鼠就会继续进食 。
免疫荧光实验表明氟西汀能够快速抑制DRN脑区血清素能神经元 。 在敲除Tph2(编码血清素限速酶的基因)或敲除血清素转运蛋白SERT后小鼠在短期口服氟西汀并不会引起ARC脑区阿黑皮素原神经元和PVN脑区α-MSH神经元活性降低 , 体重也不会增加 。
以往研究表明ARC脑区阿黑皮素原神经元通过血清素受体Htr2c抑制摄食 , DRN脑区神经元表达抑制性血清素受体Htr1a的自身受体 。 研究人员通过药理学手段抑制Htr1a或激活Htr2c能够阻碍氟西汀引起的体重增加 。 这些结果表明短期氟西汀促进饮食的作用依赖于血清素信号 。
此外 , 在长期口服氟西汀(6周)明显降低PVN脑区α-MSH的水平 , 但是激活Htr2c后并不能阻碍氟西汀引起的体重增加 。 α-MSH通过在PVN神经元上表达的黑皮质素4受体(Mc4r)抑制饥饿感 。 他们通过外源性给与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2 , 直接通过下丘脑中的Mc4r产生厌食激素信号)却能够阻止慢性氟西汀引起的体重增加 。
科学家揭示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引起肥胖的分子机制
文章图片
总的来说 , 本文发现氟西汀通过两个不同的机制引起体重增加:短期服用氟西汀引起Htr1a自体抑制DRN血清素能神经元 , 并降低ARC脑区POMC神经元活性 , 促进摄食 。 长期服用氟西汀降低ARC脑区Htr2c的表达 , 减少α-MSH水平 , 促进摄食行为 。
科学家揭示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引起肥胖的分子机制
文章图片
【参考文献】
科学家揭示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引起肥胖的分子机制】https://doi.org/10.1172/JCI151976
文中图片来自参考文献
科学家揭示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引起肥胖的分子机制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