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吃多了会中毒?

《甄嬛传》中 , 心灰意冷的安陵容吞食大量苦杏仁而死 。苦杏仁的毒性真有这么大吗?市面上用作食用的杏仁有没有毒?此前广受欢迎的美国加州大杏仁又是怎么回事呢?
杏仁的植物学分类与简单辨识法
杏仁(Apricot kernel)是蔷薇科(Rosaceae)杏属植物种子去壳的内仁 , 民间有甜、苦之分 , 南、北之别 。苦杏仁是野生山杏(Prunus armeniaca L.var.ansu Maxim.)、东北杏(辽杏 , P. mandshurica (Maxim.) Koehne)、西伯利亚杏(P. sibirica L.)或杏(P. armeniaca L.)等野生味苦的干燥成熟种子 。甜杏仁是杏(P. armeniaca L.)或山杏(P. armeniaca L.var.ansu Maxim.)的部分栽培种味甜的干燥种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 , 将甜杏仁称为南杏 , 苦杏仁称为北杏 。

苦杏仁与甜杏仁外形略有差异 , 有助于鉴别 。苦杏仁呈扁心脏形或桃形 , 外表黄棕色或暗棕色 , 顶端渐尖 , 基部钝圆、肥厚 , 左右不对称 。甜杏仁呈扁心脏形 , 外表淡黄棕色 , 顶端锐尖 , 基部圆 , 左右对称 。与苦杏仁比 , 甜杏仁略显薄大 , 种皮较厚、较细腻 。
苦杏仁与甜杏仁的营养成分含量接近 , 功效相似 , 但毒性强弱却有天壤之别 。目前 , 苦杏仁在临床上作为药用居多 , 而甜杏仁多为副食之用 。
杏仁的营养价值
作为食品的甜杏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 。杏仁中的蛋白质含量为24-30% , 脂肪含量近50% , 其中后者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 含量高达71.4%;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饱和脂肪酸仅为3.7% 。从矿物质的角度看 , 杏仁的硒含量是干果中的翘楚 , 是核桃仁、花生仁、葵花籽的3-7倍;锌含量则是核桃仁的2倍 。从维生素的角度看 , 杏仁的维生素B2的含量是花生仁、葵花仁等其他常见坚果的6倍以上 , 维生素E的含量也较高 。
苦杏仁与甜杏仁的营养价值大同小异 , 但由于毒性较大 , 不适于日常食用 。
杏仁的药用价值与毒性
作为药用的杏仁主要是苦杏仁 。我国中医认为 , 苦杏仁味苦、性温 , 有小毒 , 归肺经、大肠经 , 可“散结润燥 , 除肺中风热咳嗽(引自《本草纲目》)” 。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 , 这些作用主要归功于苦杏仁丰富的油脂和一种叫做苦杏仁苷的成分 。前者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后者在苦杏仁自身的酶或人体肠道微生物酶的作用下 , 可分解为少量氢氰酸和苯甲醛 , 其中氢氰酸通过抑制咳嗽中枢 , 起到镇咳平喘的作用 。苦杏仁苷于1830年从苦杏仁中分离 , 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及小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发现 , 苦杏仁苷及其代谢产物具有调节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抗肾间质纤维化、抗肺纤维化、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抗溃疡等活性 , 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 , 药用苦杏仁的苦杏仁苷含量不得少于3.0% 。
然而 , 是药三分毒 。苦杏仁中的苦杏仁苷以及含量为0.17%的氢氰酸也正是其毒性的主要来源 。根据《中药学》记载 , 大量摄入苦杏仁 , 可导致氰化物中毒 , 使延髓等生命中枢先抑制后麻痹 , 并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引起组织窒息 。临床表现为眩晕、心悸、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 , 重者出现昏迷、惊厥、瞳孔放大、对光反应消失 , 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 。我国中药中很少使用生杏仁 , 处方中写的杏仁、苦杏仁均指炮制过的杏仁;若需用生杏仁时 , 须写明“生杏仁” 。炮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毒性;另一方面 , 苦杏仁经炮制后在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等方面的功效有所增强 。为达到治疗目的 , 临床还会将苦杏仁与其他药材配伍 。因此 , 服用苦杏仁治病 , 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食用量一天不宜不超过10克(4颗中等大小) , 以免造成中毒 , 儿童尤其应小心 。一旦出现中毒症状 , 应立即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