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这样的救治速度,历经无数次考验才得以练就”

冬奥会专题
延庆小海坨山南麓 , 无暇的雪道自山顶蜿蜒而下 , 似飞燕踏雪 , 掠过留痕 。 坐落于冰封雪盖之中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 承担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高山滑雪赛事 , 在这里 , 将产生11枚金牌 。
赛道之上 , 地势复杂 , 风向多变 。 据统计 , 高山滑雪项目中 , 运动员最高时速可达140千米 , 受伤率接近15% 。 一旦受伤 , 伤势通常较为严重 , 甚至危及生命 。 因此 , 高山滑雪被称为“勇敢者的运动” , 也是救援难度最大的冬奥项目 , 考验着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医疗队的滑雪技术和救治技术 。
按照国际雪联的赛程安排 , 2月6日正式开赛 。 但由于当日风力过大、气温陡降 , 比赛一再推迟 , 为不影响赛事进展 , 国际雪联最终决定将原定于2月6日的比赛延至2月7日举办 。
赛前 , 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医疗队医疗官梁学亚 , 副医疗官袁强、郭祁、韦祎分别对FOP(比赛场地)医疗站医护人员和滑雪医生们展开动员 , “2月7日赛事增加 , 医疗保障压力必将翻倍 , 拿出我们的果敢 , 展现出我们的精锐!”
2月7日凌晨6时 , 点点繁星透过晨曦发出淡淡微光 , 高山滑雪医疗队整装待发 。 7时 , 队员们到达指定地点 , 20个FOP医疗站分别就位于竞速、竞技赛道和训练道两旁 , 对讲机密集传出医疗官们的指令 。
中午12时 , 在男子滑降比赛中 , 一名运动员以超13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驰 , 但不幸失误摔倒 , 冲出赛道触网 , 在雪道上滑行几十米 。 接到救援指令后 , 滑雪医生、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孙旭肩负约15公斤重的急救包 , 脚踏滑雪板 , 急速滑行于湿滑的冰状雪上 , 仅用2分钟就到达现场 。 要知道 , 赛时事故的黄金救援时间为4分钟 , 分分秒秒关系生命结局 , 他迅即检查伤情 , 为受伤运动员止痛并给予其左肩和左前臂SAM(软性固定夹板)固定 , 一系列应急处置环环相扣 。 5分钟后 , 受伤运动员被转运至竞速运动员医疗站 , 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旭进一步检查和处置伤情 。 而后 , 救护车将受伤运动员转运至延庆冬奥医疗保障中心接受救治 。
考验接连不断 。 下午4时许 , 在女子竞技超大回转比赛中 , 一名运动员在接近终点线时摔倒、翻滚 , 医疗官通过指挥室电视画面判断伤势不轻 , 副医疗官郭祁凭借娴熟的滑雪技巧 , 仅用1分钟就穿过终点区赶赴事故现场 。 雪道上 , 受伤运动员非常痛苦 , 医疗队给予其止痛、下肢夹板固定 , 救援船迅速将其转运至竞技运动员医疗站 。 随后 , 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李宇能接诊 , 检查伤口 , 包扎止血 , 并用流利的英语与队医交待病情 。
【受伤|“这样的救治速度,历经无数次考验才得以练就”】“这样的救治速度 , 是历经无数次考验才得以练就的 。 ”正如梁学亚所说 , 赛道上 , 队员们所能依靠的交通工具就是滑雪板 , 这要求他们把滑雪练到像平时走路一样自如 。
“对滑雪医生的技术要求有两条 。 ”孙旭说 , 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 , 不能自己摔倒 , 累及他人;其次要路线精准 , 运动员自上至下一滑到底 , 而滑雪医生都是中途出发 , 需要停驻在运动员摔伤的指定地点 , 而此处往往最为险峻 , 与休闲滑雪截然不同 。 “即便是有多年雪龄的医生 , 也要经受专业而严格的训练 。 ”
从“咬咬牙能跑起来”到“晃悠悠保持平衡” , 再到3分钟、2分钟 , 甚至1分钟赶至受伤运动员身边 , 高效救治的背后是一次次跌倒 , 一次次克服伤痛 , 一次次坚毅站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