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脾胃从湿燥辨证,祛湿养阴

祛湿|脾胃从湿燥辨证,祛湿养阴

文章图片

祛湿|脾胃从湿燥辨证,祛湿养阴

湿为阴邪 , 为水液代谢异常 , 水湿泛滥所致;浊又为湿邪久停 , 凝滞而成 。 湿邪易阻遏清阳 , 凝滞皮肤 , 逆于腠理 , 痹阻经络 , 停滞三焦 , 根据湿邪停留部位的不同则临床表现亦不同 。 脾主运化 , 脾失健运易滋生内湿 , 湿邪久留则有化浊、化热、化痰、伤阳、阻滞气机血运等弊端 。 湿邪致病以舌苔表现为特点 , 根据舌苔的厚薄、部位、颜色可辨湿之多少、部位、寒热 。

祛湿之法众多 , 我认为“脾为生湿之源” , 临床应用祛湿之法 , 注重健脾化湿、芳香化湿、温阳化湿、和胃化湿、清热燥湿、祛风化湿、利水渗湿、祛湿解毒等治法的临床运用 。 ①湿滞中焦 , 选用草果、砂仁、陈皮、枳壳、化橘红、白豆蔻、草豆蔻、荜茇芳香化湿;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祛风化湿;泽泻、车前子、玉米须、竹叶利水渗湿;②湿滞胃脘 , 选用竹茹、姜半夏、淡豆豉、谷芽、麦芽、蚕沙、木瓜、荷叶和胃化湿;③脾虚湿蕴 , 选用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化湿;④寒湿内蕴 , 选用半夏、苍术、藿香、佩兰温阳燥湿;⑤湿热内蕴 , 选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苦参、土茯苓清热燥湿;⑥湿邪停滞日久 , 形成浊毒 , 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 可配伍山慈菇、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蜂房、刺猬皮等清热解毒化浊 。 湿邪日久 , 与瘀血胶着 , 则与活血化瘀法同用 。

从燥辨证 , 当考虑以下因素:因季节不同 , 如秋季多燥;因地域不同 , 如西北多燥;因体质不同 , 如老年人多阴虚内燥;因疾病不同 , 如大汗、大泻后津液丢失致燥;因湿热久留 , 致湿热伤阴;因血虚不足 , 血虚风燥等 。 内燥证在胃表现为纳差、口干渴、胃脘疼痛;在肠可见肠燥便秘;在肝则见眼干、易怒、胁痛;在肾则见颧红、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盗汗等 。
养阴之法有滋胃阴、肝阴、肾阴、润肠等之别 。 ①胃阴不足 , 选用玉竹、麦冬、石斛、沙参、百合、黄精滋阴养胃;②肝阴不足 , 选用白芍、当归、生地黄滋阴柔肝;③肾阴亏虚 , 选用女贞子、墨旱莲、天冬、熟地黄、枸杞子、制首乌、山萸肉、五味子滋养肾阴;④阴血亏虚 , 选用当归、阿胶、龟甲胶养血润燥;⑤肠燥津亏 , 选用玄参、生地黄、麦冬、当归滋阴润肠;⑥阴虚内热 , 选用知母、生地黄、天花粉、鳖甲、龟板滋阴清热;⑦阴虚不寐 , 选用百合、龙眼肉、柏子仁、炒枣仁滋阴安神 。 张声生教授指出 , 润燥药物使用时当防滋腻碍脾 , 可配伍燥湿药物或行气醒脾药物 , 如滋养胃阴时常配伍香附、木香、陈皮 , 滋补肝肾时常配砂仁等;湿热伤阴、伤津者当清热燥湿与滋阴润燥同用 。
【祛湿|脾胃从湿燥辨证,祛湿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