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树椿|让中医“绝技”代代相传(深度观察)( 二 )


做完治疗 , 侯女士露出了笑容:“这是第二次来做治疗 , 我觉得轻松多了 。 ”
“轻巧柔和、外柔内刚”是孙树椿手法的特点 , 强调治疗中不让患者感到明显痛苦 。 孙树椿说 , 中医正骨能通过手法改善踝关节活动度 , 恢复其功能 。
孙树椿弟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温鑫柱说:“‘要多尝试把患者挡在手术室外 , 做该做的手术而不是做想做的手术’ , 这是孙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 跟师几年下来 , 我觉得自己不仅手法更娴熟 , 更重要的是 , 治疗的思路也在变 。 看到每一位患者 , 我都会思考能否靠中医的非手术治疗 , 减轻患者痛苦 。 ”
“心中了了 , 下笔无方 。 ” 说起年轻中医的短板 , 国医大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首席专家晁恩祥这样感慨 。 如何引导弟子们补足这块短板 , 晁老有自己的办法 。 在他的传承工作室 , 弟子会先为患者问诊 , 详细记录病历 , 再由晁老问诊、开方 。
“我自己问诊时 , 心里也会大致形成一个方子 , 再与老师的对比 , 向老师请教 , 就能发现老师用药的精妙之处 , 这对临床能力的提升特别有帮助 。 ”中日友好医院主治医师刘剑说 。
谈及跟师的收获 , 去年拜师的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刘璇说 , 刚开始向老师报告患者症状时 , 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 , 晁老就会提醒抓住主症 , 久而久之对辨证思路就有了体会 , 这段时间能明显感到自己有成长 。
从理论到实践是一次飞跃 , 如果再能从实践中不断总结 , 凝练形成系统的治疗思路 , 又是一次新的飞跃 。
读经典、做临床、善思悟、拜名师、做科研、写文章 , 是晁恩祥对弟子的要求 , 这也是名医成长的必由之路 。 刘剑说 , 对于年轻大夫来说 , 做科研、写文章实际上是一个“反刍”的过程 , 会让自己有很大提升 。
在很多传承工作室 , 弟子主动总结梳理老师的理论 , 成为传承中的亮点 。 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张声生整理的《李乾构带徒小课128讲》 , 已经成为中医消化领域的畅销书目;孙树椿主编、弟子们整理的《清宫正骨手法图谱》 , 以图示来解析手法治疗的重点 , 让许多骨科大夫获益匪浅……
注重言传身教 , 医德医风润物无声
“好几天没有便意了 , 肚子总是咕噜咕噜响 , 吃不下也睡不着……”一位女性患者诉说自己的症状时 , 几乎要哭出来 。
“不要担心害怕 , 重要的是放下包袱 。 ”李乾构轻拍她的肩膀 , “这一服药先分四次服用 , 两天吃完 , 大便通畅了之后 , 再改成煎两次服用 。 ”在李老的宽慰下 , 患者情绪平稳了很多 。
医乃仁术 , 医者仁心 。
名老中医坚持出普通专家门诊 , 特需门诊挂号费也要求定低价;去外地参加学术会议 , 主动联系当地的患者 , 给他们把脉开方 , 帮患者节省时间和费用……说起这些 , 几位工作室传承弟子由衷感佩 。
李乾构今年85岁 , 虽然年事已高 , 但看起病来仍然思路清晰 , 对患者非常和蔼耐心 。
“吃饭怎么样”“平时吃饭要细嚼慢咽、吃七分饱”……门诊中 , 李老不厌其烦地嘱咐患者药要如何煎煮、分几次服用、饮食注意哪些事项 , 还为患者纾解焦虑情绪 。
身为国医大师 , 晁恩祥的门诊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 。 问诊中 , 晁老总会问患者家在哪里 , 想方设法为他们减轻交通、住宿等负担 。 号源有限 , 不少远道而来的患者常常挂不上当天的号 , 87岁的晁老不辞辛苦 , 嘱咐学生尽量加号 。
名医们的言传身教激励着弟子 , 让他们努力成为像老师一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