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介入市场:平均增幅229.12%,即将迎来收获期?

全文摘要
国内的外周介入市场拥有极大的增长潜力 。 但外周介入包含众多细分赛道 , 临床上未被满足的需求多 。 近日 , 动脉网获悉新兴医疗科技公司“健适医疗”连续获批两款外周介入创新产品 , 因此深度访谈行业内人士、医生专家、及健适医疗 , 形成本文核心观点:企业不仅需要开发独特的创新产品 , 也要做平台化产品布局 , 同时还需合力培育市场、开展医患教育 , 让更多的患者及时得到治疗 。
全文将近6000字 , 阅读约需10分钟 。
从上市企业的最新年报看 , 2021年 , 外周介入领域开始放量 , 相关企业开始迎来收获期 。
外周介入市场:平均增幅229.12%,即将迎来收获期?】数据显示 , 相关上市企业2021年在外周介入领域营收大幅增长 , 如归创通桥营收6564万元 , 同比增长752.5%;心脉医疗营收5265万元 , 同比增长222.15%;惠泰医疗营收1.19亿元 , 同比增长80.95%;先瑞达营收3.04亿元 , 同比增长56.6%;先健科技营收5.48亿元 , 同比增长33.4% 。
上述5家企业的平均增幅为229.12% , 远超市场预期 。 而这样一个增速极快的蓝海市场 , 自然有众多创新企业入局 , 如健适医疗、茵络医疗、科塞尔医疗等 。
另一方面 , 外周介入市场开始大规模放量 , 必然伴随着市场竞争加剧 。 那么 , 各企业如今是如何看待外周介入赛道的?对其中的机遇和风险又是如何考虑的?
多细分赛道 , 平台化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 , 我国外周介入相关疾病的患者数量众多 , 其中下肢动脉患者约4000万人、静脉曲张患者约1亿人 。 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对于影响生活质量的外周血管疾病 , 大量患者的治疗意愿大幅提升 。
同时 , 随着诸多国产企业加大市场推广 , 国家加强政策支持 , 我国治疗外周血管疾病的血管外科医生从2012年的近1500人已增长至如今的超万人 , 拥有血管外科科室的医院也由2012年的约230家增长至目前的一千家 , 且这一数字仍在快速增长 。
受上述因素影响 , 外周介入市场拥有极大的增长潜力 。 有研究机构预测:我国外周介入市场未来将以15%-20%的速度持续增长 。
不过 , 与其他血管介入领域不同 , 外周介入包含众多细分赛道 , 产品组合十分丰富 。 例如 , 外周介入领域覆盖主动脉、下肢动脉、颈动脉、静脉系统等多段血管的疾病 , 涉及药物球囊、PTA球囊、支架、血栓抽吸导管、血管内冲击波导管、旋磨装置、射频消融系统、外周导丝等诸多产品 。
值得一提的是 , 外周介入领域还有两大特点 。 一是与心脏介入领域通过单品实现百万手术量不同 , 外周介入领域由于疾病特点和病变血管的特殊性 , 适用于某一单品的手术量有限 , 而单品市场也很难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 。
二是外周介入的产品创新空间非常广阔 。 以下肢动脉为例 , 目前的主要治疗产品为裸球囊、裸支架、DCB药物涂层球囊等 , 但由于疾病复杂 , 其临床效果有限或适应症受限 。 因此 , 临床急需更多的解决方案 , 如针对血管钙化处理的技术、血栓管理产品、针对膝下动脉疾病的治疗方案、更清晰便捷的腔内影像设备等 。 对于这些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 外周介入企业需加强研发 , 而率先研发出高品质相关器械的国内创新企业将拥有显著先发优势 。
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 , 外周介入领域进入门槛较高 , 不仅需要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 , 还需要平台式产品组合 , 否则难以实现规模化 。
总的来看 , 外周介入领域的关键词为“蓝海市场、细分赛道多、独特的创新产品、准入门槛高” , 而相关企业绕不开的词语是“平台化布局、丰富的产品组合、规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