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关于中药之“味”的经典争议(二)

经典|关于中药之“味”的经典争议(二)

郑重提示:本文谨供学习、研究、交流之用 , 对于文中包含的医学处方 , 请勿轻易使用 。 如有疾病需找专业医师诊治 。
“阴阳互含”——可理解内经与经方关于五味对应五脏说法的矛盾怎样才能将内经与经方的两种药味理论统一、贯通起来呢?
A、酸先入肝 , 其药味功能是“酸主收 , 主涌(吐)” , 但肝主疏泄条达 。
简要观点:酸先入肝 , 由肝走肺 , 以肺为终点 , 属肺药 , 主收 。 故酸能补肺、泻肝 。
详解:肝属厥阴经 , 厥阴经主治 , 不从标本 , 从乎中见之气 , 即少阳相火 , 因此说“肝主疏泄条达” 。 因为只说五脏 , 不说及六腑 , 脏腑功能合起来说 , 就概括为“肝主疏泄条达” 。 其实“厥阴为合” , 是“两阴交尽” , 当然是要“收”(然后再由少阳相火发散 , 先“收”后“散”) 。 因此 , 酸味入肝 , 其性主收 , 是把阳气从外往里收 , 如芍药 , 将阳气能量从表面收回肺、脾 。 因为金与木相对 , 所以《辅行诀》中把酸列为“肺”药是有道理的 。

B、辛先入肺 , 其药味功能是“辛主散” , 但肺主收敛 。
简要观点:辛先入肺 , 由肺走肝 , 以肝为终点 , 属肝药 , 主散 。 故辛能泻肺、补肝 。
详解:太阴肺经与大肠阳明经相表里 , “阳明为合” , “太阴为开” , 本是发散;阳明、厥阴经主治 , 不从标本 , 从乎中见之气 , 即太阴湿土 , “太阴为开” , 也是发散为主 。 辛味入肺 , 主散 , 以散为主 , 是把阴气向外散 , 如桂枝 , 将阴气能量从脾、肺往外散 。 因此 , 肺主收敛 , 是指“阳明为合” 。
因为金与木相对 , 所以《辅行诀》中把辛列为“肝”药 , 也是有道理的 。
C、苦先入心 , 其药味功能是“苦主坚 , 主沉降、泄下” , 但心主浮 。
简要观点:苦先入心 , 由心走肾 , 以肾为终点 , 属肾药 , 主降、主坚 。 故苦能泻心、补肾(肾与坚字形相同) 。
详解:苦味体在心 , 大本营在心 , 故“苦先入心”;苦味功用在肾 , 最终目标是肾 , 将能量气血降下到肾 , 如黄连 。 所以《辅行诀》中把苦列为“肾”药是有道理的 。
D、咸先入肾 , 其药味功能是“咸主软坚” , 但肾主沉藏 。
简要观点:咸先入肾 , 由肾走心 , 以心为终点 , 属心药 , 主软 。 故咸能泻肾、补心 。
详解:咸味体在肾 , 大本营在肾 , 故“咸先入肾”;咸味功用在心 , 最终目标是心 , 将能量气血上升到心 , 如芒硝 。 再如远志 , 由肾补心 。 所以《辅行诀》中把咸列为“心”药是有道理的 。
【经典|关于中药之“味”的经典争议(二)】E、甘先入脾 , 属脾药 , 这个与“甘先入脾”没有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