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黄码”医院的抗疫之战( 二 )


介入团队的医护已经站在导管室内等待 , 介入手术要全程暴露在X射线下进行 , 包恩泽在防护服外穿上30斤的铅衣 , 再套一层隔离衣 。
一家“黄码”医院的抗疫之战
文章图片
心内科医生包恩泽(左)和徐世莹(右)在导管室为病人做介入手术 。 受访者供图
李航堵塞的血管位于前降支 , 这是心脏三支大血管中最重要的一支 , 而他的前降支近中段完全闭塞 。
包恩泽操作导丝穿过李航右手臂上的桡动脉 , 直通冠状动脉 , 顺利将前降支闭塞处打开 , 并置入一枚支架 。 手术是局部麻醉 , 血管开通的一瞬间 , 李航感受到一阵胸闷 。 “血管通了 , 这是好事 。 ”同在手术室的医生徐世莹安慰他 。
中国胸痛中心对于这种急性胸痛的救治有着严格的要求:从病人踏入医院开始 , 到开通血管 , 要在90分钟内 。 疫情下 , 严格的防疫和消杀无疑会拖慢进程 。 即使这样 , 在反复训练后 , 介入团队能将整套流程控制在90分钟左右 。
支架放入后 , 闭塞的血管恢复通畅 。 血流按照应有的轨迹输送着养分 , 唤醒血管远端冬眠和顿抑的心肌 。
不到两个小时的手术结束 , 包恩泽松了一口气 。 在将患者送出手术室后 , 他们还要用两个小时来进行环境消杀和采样 。
一家“黄码”医院的抗疫之战
文章图片
垂杨柳医院 。 受访者供图
一家“黄码”医院的抗疫之战
文章图片
新生
在检验科 , 人可以更换 , 机器24小时连轴转 。
从医院各科室、朝阳各社区采集的样本源源不断流入检验科 。 因为气溶胶散播和液体喷溅的可能 , 这群“隐形大白”成为面临风险最大的医护群体之一 。
方舱实验室里 , 生物安全柜的风机在耳边鼓动了一宿 , 分子生物学组助理于波的脸颊被两层口罩勒紧 , 呼吸变得缓慢 , 呼出的哈气在N95口罩里凝成水珠 , 捂在脸上让她憋得难受 。
一家“黄码”医院的抗疫之战
文章图片
检验科的医护人员在方舱实验室中做核酸提取工作 。 受访者供图
凌晨5点 , 检验科主任宁永忠出来透了口气 , 天已经蒙蒙亮 。 又是一个通宵 , 他和另外四位加班的同事完成了朝阳区分派的集中样本检测 。 早班的同事也陆续赶来 , 他们将会和这座正在晨曦中苏醒的城市一起 , 迎接新一天的挑战 。
当晚检验科检测出了数个高度可疑标本 , 反复核实后 , 宁永忠上报了数据 , 等待朝阳区疾控中心的确认 。 他们的检测结果 , 最直接反映着疫情的凶猛程度 。 这天是4月23日 , 北京本轮疫情刚刚开始 。
作为医院的眼睛 , 检验科负责的不只是核酸检测 , 它要时时刻刻关注每一个科室 , 保护病人的同时也保护医生 。
最紧急的莫过于医院各个绿色通道传送过来的化验单 。 医院有时会碰到一些没建档的急临产孕妇 , 需要检验科在最短时间内将核酸、乙肝、艾滋、梅毒等化验全做一遍 , 2个小时内出结果 。 一旦结果高度可疑 , 会开启特殊患者流程 , 也会提醒医生提高安全意识和等级 。
一家“黄码”医院的抗疫之战
文章图片
检验科的医护人员在给采样管贴条码 。 受访者供图
对于孕产妇这类特殊人群 , 封管控给她们带来的不仅是无法按时产检的不便 , 还有对胎儿情况的担忧 。
妇产科主任辛德梅很清楚 , 每一个准妈妈在迎接新生命到来的过程中 , 会经历独特的心路历程 。 她们会欣喜 , 会期待 , 也会紧张和焦虑 。 而突如其来的疫情 , 无疑会把她们向负面情绪的深渊再推一把 。 一旦压力超过了那个“界限” , 机体上可能引起宫缩 , 出现流产或早产 。